说到幼儿园老师,很多人都会这样说,不就是看孩子的吗?不就是个保姆吗?不就是带着孩子玩的吗?这有什么难的?很轻松啊。
幼儿园老师,是出现在孩子人生起始的一群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或深或浅地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一个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本,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去年我刚接这个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他经常会随意离开座位;经常有小伙伴来报告他打人;午休时动来动去……总之,就是大家口中的“不讨喜”。老师的劝诫和叮咛通常只能维持几秒的时间,他转头就能再次犯错。没有小伙伴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他贴上了很多不好的标签,比如“调皮鬼”、“捣蛋鬼”。去年整个一学期,我都在不停地提醒他、教育他如何遵守规则,如何改掉坏习惯,如何去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把自己每天都弄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可是效果渺茫。
记得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难得的大太阳,我带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一个个玩得特别尽兴,气喘吁吁。为了防止孩子们流汗回凉,我让他们先休息一下。可是因为地上会很凉,我就让他们坐在了自己的球上,而我就很自然地站在那儿陪他们。
可是这时,我发现这个小男孩正盯着我,然后搬了一个凳子过来,轻轻地对我说“给你坐。”
我愣了一下,完全意料之外,我完全没有想到会是他主动帮我搬来凳子。那颗曾经坚定的认为他只会调皮捣蛋的心,被这三个字动摇了。
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以表示感谢,我从没想过他竟然有这样一颗如此细腻的心,这种惊喜绝不亚于收到了盼望已久的礼物。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凳子。晚上放学后,我兴致勃勃的和孩子的妈妈说了今天的事情,我在他妈妈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欢喜。
自从这件事以后,我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开始在日常活动中时刻观察他了。但是,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他还是个孩子,更不可能一下子从“坏孩子”变成“乖宝宝”。果然,没过多久,他刚在我心里建立起来的的好印象就逐渐被打回了原形:依旧会随意离开座位;依旧有小伙伴来报告他打人;午休时依旧动来动去……老毛病一个没少,这让曾经被他感动过的我觉得很不开心。
上周日是父亲节,我让孩子们画出我和我的父亲,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动手画,并且都成功地画出来了,只有他,不动笔,在座位上把画纸揉的乱七八糟。我把他喊到我的旁边,开始责问他为什么不画画,可是当我看到他的眼里满是害怕和懦弱时,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想错了方向,用错了方法。因为这样既躲闪、惊慌失措又迎合的眼神不应该在一个5岁的孩子身上出现。
我连忙和他道歉:“孩子,对不起,是老师不好。”我开始询问他是不喜欢画画还是不会画还是不喜欢爸爸,他直言不讳地说是不喜欢爸爸。这时,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知道他不是不会画画,反而他的画很有灵性。
那天晚上,我和他的妈妈交谈了很久,我了解到:他的家里还有个弟弟,他的妈妈比较忙,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弟弟。他的爸爸脾气很大,忙于其他,疏于家庭。父母都没时间陪他,尤其他的爸爸在某件事上给他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他的妈妈特别自责,没有好好培养他长大。
和他的妈妈交流以后,我就开始琢磨怎样帮助他,怎样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首先我建议妈妈要多陪陪孩子,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在弟弟身上,哥哥也是需要陪伴的;其次,我建议爸爸和孩子进行一项深度的交谈,引导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打消对爸爸的恐惧;然后我推荐了一些绘本,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建议爸爸妈妈改变一下交流交往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而言有着很深的影响。上学期间,我也会及时表扬、肯定他的奉献精神,鼓励、支持他积极帮助他人,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提高他的自信心。我会抓住一切机会,告诉他:你是最棒的!
现在的他会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再也不怕上学了;也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会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与其他小朋友积极友好地互动,再也不是孤身一人坐在角落里了。虽然还是会调皮,但更多的是爱与帮助。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别的班的老师跟我们班孩子开玩笑说以后我跟她换班了,以后我不教这个班了,他立马嚎啕大哭,抱着我说:“文文老师你不要走,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在我们的眼里,可能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玩笑,可是在他心里,他觉得天地崩塌,他舍不得我,他懂得用自己的真挚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那一刻我的眼泪真的是在眼眶里打转的。这样一个善良、体贴懂得感恩的孩子,应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关爱。
这一年的陪伴,不是我治愈他,而是我们互相治愈。我开始反思自己:老师到底该如何去对待孩子,老师对孩子们的爱究竟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界中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善于观察和引导的老师。确实是这样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幼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都需要拿出一颗足足的爱心、足足的耐心、足足的责任心去对待他们。
幼师的生活不是这一篇文章就能说完的,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幼师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只是看孩子的“保姆”,虽然外界对我们有很多的误解,但是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会认真地去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走到孩子“心里”去的幼儿园教师。
本文由泰州市姜堰区桥头幼儿园王文文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