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现已进入秋冬季,天气渐凉,昼夜温差较大,呼吸道以及胃肠道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季,在疫情防护的基础上,我们如何防护幼儿其他常见的季节性传染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秋冬季儿童常见传染病预防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有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直接接触到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同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
主要症状: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
预防措施
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聚集病例。因而我们应共同做好预防工作。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减少外出和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
4.一有情况,立刻就诊,并报告所在单位、社区。
5.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菌病,这是一种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感染志贺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是由于生活或饮食卫生条件差所引起的常见消化系统性疾病,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间接传播,是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一般不会超过7天。病发期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稀薄等。
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病变,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其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由于该病可以通过水和食物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发病率更高。
流行性感冒
主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婴幼儿、老年人、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并发肺炎,预后较差。
流行性感冒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流行性感冒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甜腻食物。
2.忌辛热食物辣椒、芥末等辛热食物助火生痰,使痰变粘稠,不易咳出,使头痛、鼻塞加重。
3.忌烧烤煎炸之品烧烤、煎炸食物。
4.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咖喱粉、胡椒粉、鲜辣粉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对呼吸道粘膜不利,使之干燥、痉挛,引起鼻塞、呛咳等症,加重病人的症状。故感冒患者,不宜食之。
5.忌海鱼、柿子、烟、酒等。
6.忌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会使感冒迁延难治。
7.风寒感冒忌食生冷瓜果及冷饮。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常发生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腮腺炎
发病急,同时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腮腺炎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6个唾液腺肿大。腮腺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及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
预防措施:
勤洗手、讲卫生。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手足口病病人的隔离。
专家意见
预防秋冬季传染病,疾控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
常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
多锻炼。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平衡膳食、多饮水,保障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戴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线距离。出现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
早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有关症状,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在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和陪同人员应佩戴口罩。
温馨提示: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疫苗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流脑等疫苗。
秋冬季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编辑:王灿
审核:廖慧慧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