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将在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旅行。——儒尔·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什么是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
六月,细雨蒙蒙,园子里正在发生新的故事……
曹玉兰园长和梅荆花园幼儿园戈林林副园长双手合力,轻击鼠标,汩汩水流不断地从泉眼冒出,化作阵阵涟漪,接着“经典‘涌’流传”五个大字慢慢映入眼帘,与流水相映成趣。
曹园长:9年前,我从小学来到梅村幼儿园,一片茫然,一个语文老师真不知道该把幼儿园带到哪里去?《江苏省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颜莹告诉我“读点经典吧”!我用半年的时间翻阅了《陈鹤琴全集》,并写下了读后感受——在幼儿优师教研里,儿童是天,生活是地,游戏是本。这些年来,这样的理念其实一直默默地引领着我,也引领着梅村幼儿园一路前行。希望我们每一个梅幼人都能去读点教育经典,并能把经典读深、读透,读出“泉眼”来,不断滋养我们的教育实践……
这便是“经典‘涌’流传”的由来和初衷!经典,如一泓清泉为我们的教育带来力量。读经典是近来老师们的新流行,《陈鹤琴全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更是十分热门。
陈鹤琴先生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我们孜孜不倦地在阅读、学习、研究呢?第一期“经典‘涌’流传”就让我们走近他,走近这个幼教人都熟悉的名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梅幼老师读陈鹤琴先生自然个个有不同的感悟。活动开始,老师们用一个词、一句话表达着自己最深的感受。
“好玩”“真实”“灵活”等等都浓缩了老师们对陈鹤琴教育的独到理解,那我们幼儿园年轻的老师们怎么说、怎么想呢?
柳琳:陈鹤琴先生说,在教育幼儿时,教师和家长是要有配合的。之前我并没有真正理解“配合”,没有把它融会贯通。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老师要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家长沟通。就像这个假期,我们班孩子在家学数学一样。听孩子说话,也要让家长、让更多的人听见孩子想说的话。
朱凌君:陈鹤琴先生竟然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到至今看来都很潮流的理念。看了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变成小孩子,快乐游戏,趣味工作!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就像我们班在中6时接管了生态园,既是工作,也是游戏。我们要理解、欣赏,更要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个快乐的大儿童。
黄芸佳:“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尽情地去玩,解放孩子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理应成为活教材的开发者,创设自然化的环境,提供给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不要以为孩子的玩没有意义,其实学习就在玩耍中,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
灵魂的碰撞不仅发生在人与经典中,也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作为一名从教31年的老教师——华老师是怎么解读陈鹤琴先生的?
华勤学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陈先生的“活”教育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教育面对的是儿童,而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儿童都是在成长着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孩子的发展,必须是“活”的。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生活”教育等理论,都是一个个巨大的宝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深入理解、并有效运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互动型”课程更加有深度、有灵魂。
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顾万春主任则从教育研究的高度,引领我们深度思考。
顾万春主任:经典把握住了一些本质与规律,而这些东西往往是对的。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他的理念是适合我们的。儿童对于每个教育者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下次可以来探讨一下,儿童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作为教育来讲,不仅仅要观察、记录孩子,还要改变,给孩子适宜的环境和活动,看他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哪些影响。老师们不光要观察幼儿,更要研究幼儿、发展幼儿,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来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这里也偷偷剧透一下我们下一期的经典——蒙台梭利《发现孩子》
在第一期“经典‘涌’流传”活动中,大家深切感受到,经典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智慧,借经典之魂必能长今日之教育智慧。相信在这一特色项目的引领下,在与“经典”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精神追求、教育行动,定会彰显独属于梅幼人的品质。
经典“涌”流传,长出新智慧,让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柳琳
小编:若水
照片: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