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属于秋天的,因为稍不留神就美成了金陵。栖霞山成片的枫树火红如梦,明孝陵的黄叶道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还有城内随处可见的法国梧桐,六朝古都的韵味,在金秋的斑斓色彩里尽情绽放。这个秋就这样深深地吸引了曹玉兰名师工作室的目光。那一天,我们踩着晨曦出发了……
此行的目的地是陈鹤琴先生96年前亲手创办的鼓楼幼儿园。导师曹玉兰园长说:“我们是去朝圣的。”
确实,在这一趟旅程之前,对于成员老师们来说,鼓楼幼儿园是写在教科书里的传说。
鼓楼幼儿园大门
工作室成员来自于新吴区内五所幼儿园:梅村中心幼儿园、梅村中心幼儿园泰伯分园、梅荆花园幼儿园、后宅中心幼儿园和泰伯实验幼儿园,既有骨干教师,也有青年教师。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幼儿园,但“朝圣”的心是一样,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亲身走进的方式,走近“活教育”,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特质。而这,恰恰也是曹玉兰名师工作室一直以来引领成员老师们思考的教育追求。
工作室成员在陈鹤琴纪念室前合影
走进鼓楼幼儿园的“城市森林”中,“裸露”的外墙,被植物攀上绿色的枝蔓,楼和树因势而生,相互依偎。角落里、转弯处、空地上,到处有属于孩子的印记。那一棵瓜子黄杨,历经96年风雨,愈发亭亭玉立、生机勃勃。
工作室成员在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过程中与孩子交流
“鼓楼头条巷25号”的老门牌已经有些斑驳,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思想却永远镌刻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史册上。纪念室里陈列着许多的老物件、老照片,行走其间,成员老师们感受到一股超越时空的使命感扑面而来。这里是“活教育”的起点,随着越来越多幼教人的“朝圣”,也将成为“活教育”的未来。
在这个深秋,成员老师们走进南京,走近“活教育”,是工作生活的一种小确幸。带着旅程满满的收获与感动,她们回到了各自的幼儿园,斑斓属于自己的那抹秋色。陈鹤琴先生在八十八岁时的亲笔题词“一切为儿童”,反复在她们的心间回旋:
曹玉兰:所有对于教育的诠释和设计似乎都显得多余。我们的心里装满儿童,定有最美好的教育。
邵燕萍:我们要沿着“活教育”的轨迹坚定地前行。
张 洁:说实话,鼓楼幼儿园的园舍没有我园的大,更没有我园的新,甚至还有点陈旧,但却笼罩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投射出别样的光环。
周 燕:心向阳光、脚踩大地,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真实地学习、生活、成长!
胡春燕:在孩子们的个别化学习中,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陈鹤琴先生的一句话“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而这样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位老师尊崇和学习。
赵莹莹:家长送到鼓楼幼儿园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名气,而是为了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生活,并得以传承。
董叶琳:一走进幼儿园就被一股自然气息所吸引,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模样,看到了幼儿园将大自然的美留给孩子,将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
谢 爽:不管我们的教育走到哪里,最终都应该回归儿童,回归生活。
……
参观陈鹤琴纪念室
导师曹玉兰园长已经早早地有了新的打算,她说:“下一次,我们去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咱们不可能一起出国,但可以一起去这样的学校感受一下中外之间的教育差异到底在什么地方?”像这样的出发,工作室还将持续地推进。为什么要出发呢?因为,我们要不断地寻找和接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
追
寻
meihaodejiaoyu
美好的教育
文字:戈林林
小编:若水
摄影: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