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主题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在某些主题上交叉,相互联系。在幼儿园,主题课程通常是从儿童能接触到的自然、社会现象中,选取其中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22.领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这种课程必须打破学科的界限,使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这使得领域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23.显性课程: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制度形态上的课程,它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显现的、正式的课程。包括学前教育机构设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安排,以及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各种教育活动方案。
24.潜在课程: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计划和课程设计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计划、无意识的活动。这是隐蔽的、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
25.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在一定学习期限内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26.幼儿园课程连续性:该要求强调的是后续的学习经验与先前的经验之间的关系。
27.幼儿园课程顺序性:我们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学习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28.幼儿园课程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之间“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的整合与领域内容的整合。
28.集体活动:是全班儿童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做基本相同的事情。当把这种组织形式运用于教学时就是集体教学,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
29.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或引导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是儿童自发的活动。它与集体活动相比,小组活动有助于满足儿童不同的兴趣需要,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往、表达、合作、分享,便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儿童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 4~6 人为宜。
30.个体活动:是教师针对幼儿的个别活动进行有意指导,使幼儿获得某种进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体活动主要是幼儿在个别活动时,通过与环境和材料、与同伴和教师发生直接作用而产生学习效果。个体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针对每个幼儿的独特特征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热门文章
官宣:教育部禁止微信布置作业,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给家长减负!
教师待遇提高啦!工资已高于公务员,年终奖9万多…这17地率先执行!
明确了!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教师退休年龄划清楚了(转给教师)
主要发布教师招聘考试、编制考试、
特岗教师备考干货,名师在线免费辅导,可在线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