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完收藏记得回去看哦~
名人事例
【教师职业】
1. 习近平 2014 年北京师范大学演讲节选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 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 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 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 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 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 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 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 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 “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 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 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 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 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 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 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 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 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 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 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 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 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 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 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 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 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 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 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 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 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 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 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 潭水。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 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 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 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 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 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 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 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 喜悦。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 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 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 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 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 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 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 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 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 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 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 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 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 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2. 人民领袖毛泽东尊敬老师
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 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 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 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 ”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 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 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 年徐老 60 寿辰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 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 20 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 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 年徐老 70 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3. 张乐平不忘恩师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 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 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 !”张乐平恭敬地说 :“我一直 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4. 教师的专业信念
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理解的 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观念和理性信仰,它包括教 师对教育的信念和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它纳入教师的职业生命,把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看做是谋生的一种职业,而是终身奋斗的事业。教师职业虽是一种平凡的工作,但平凡的路可造就不 平凡的人生。只要坚定了自己的教师专业信念,把它当作自己终 身奋斗的事业,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不再平凡,相反,你的人生将会因此而更加灿烂和辉煌。教师职业虽看似平凡,实质却是无比伟大。
【终身学习】
1. 师旷劝学
晋平公 70 多岁了,还想多读点书,多增长些知识,但又缺 乏信心,就去问贤臣师旷。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但博学 多才。晋平公问:“我七十岁了,想学习是不是已经晚了?”师旷 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 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 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的太阳,阳光可以持久;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 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连声说:“说得好啊!”从此增强了 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心。
2. 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 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 因此,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求知,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孜孜不倦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白天实在忙 不过来,就减少夜晚的睡眠时间来读书。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书就像工作一样,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毛泽东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在当地借些书来读。
3. 季羡林大师的温软与寂寞:91 岁还坚持写作
在八十岁的时候,季老就将对生命的认识交代给《八十抒 怀》了。季老认为,人活到八十岁已经不错了,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十已经很知足了,自己早视死如归了。然而正是季老的乐观态 度,使他一年年越显得硬朗。此后随着岁月的增长与流逝,他又 写出《虎年抒怀》、《九十抒怀》,季老九十一岁的时候,他依然 每天坚持写作。他说,研究谈不上了,就是不愿待着,待着是很无聊的事情,每天接受医生护士的检查照护,吃药打针喝水吃饭, 就再没有了什么意义,还是写些东西。于是每天他都要坚持着。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 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 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 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 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 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4. 董必武晚年仍然坚持画画写字
老革命家董必武喜欢书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于练字。他晚年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总是拿着一根手杖,走累了,坐下来休 息的时候,就以手杖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如果坐得高,干脆 把手杖像握笔一样提着,在空中写画。散步时,他以手杖锻炼握 笔、运笔的腕力。由于董老的刻苦勤学,他的书法秀美、挺拔, 人称“董体”。
热门文章
考试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