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探讨如何让幼教规范“活”起来,提出了三个实用招数。首先,通过“做减法”将规范分类,如红色代表必须坚守的底线,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可创意的空间和待探索的新领域。其次,将规范变成“调色盘”,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创意方式运用规范,如将卫生规范编成手指谣。最后,鼓励个性化应用规范,采用“1+X”模式,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创新可能。文章强调将规范视为“创意启动器”,而非“限制令”,并分享了一些实际案例,以启发教师们的创新思维。欢迎分享各园所的成功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发现,将STEAM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幼儿园能显著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本文提供了一线实践经验和关键策略,强调文化创新应保留文化原味、激发创造原力、回归儿童原点。通过材料再造法、问题驱动法、五感沉浸法等实施策略,让幼儿在STEAM教育中体验传统文化,理解其活态基因,成为带着文化DNA的创新者。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普惠政策应用于幼师教学中,激发教学热情。文章结合多位研究者和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将普惠政策转化为薪酬激励、成长通道设计、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步骤和案例。通过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和杭州星辰幼儿园等实例,展示了普惠政策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感、教学质量和幼儿发展。同时强调,新修订的《学前教育法》要求普惠资金向教师发展倾斜,鼓励开展政策会客厅活动,让教师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供了关于如何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实用建议。通过家庭情境创设、游戏化协作挑战、家庭会议等方式,结合教师的助攻策略,如制作观察表、开设工作坊和推荐优质动画等,可有效提升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强调避免不平等要求,注重真实情境中的合作能力培养。

本文介绍了幼教专家基于自然文化共生课程理念,通过“三维穿梭教学法”打造沉浸式跨学科探究活动的方法。文章详细阐述了自然与文化三重穿梭教学框架、关键实施策略以及风险控制要点,并通过芬兰“森林课堂”及国内实践案例进行说明。文章旨在帮助幼儿园开展有效的自然文化探究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专家王雪梅分享为低龄幼儿创设启发式学习情境的实用策略。她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设计方法,包括感官探索、声音探索、角色扮演等情境设计,并强调了情境创设应遵循真实性、多感官参与等七大核心设计原则。同时,她也提到了教师引导策略、评估调整方法以及应对常见问题的方法。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幼教同仁为低龄幼儿创设更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建构认知。

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运用游戏化教学法、结构化教具运用以及数据思维启蒙等方法,以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文章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具体的进阶培养建议,并强调了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经过系统训练,孩子们在解决问题、表述思考过程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本文介绍了如何为幼儿园打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探索乐趣的户外趣味探索区。文章强调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并按照核心理念、分区规划、空间布置、细节设计、教师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通过经典案例的参考,说明了户外探索区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并鼓励孩子们参与设计,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自然教育专家李敏教授强调,孩子对自然的珍爱源于亲身触摸自然的体验。本文提供了一系列户外实践创意玩法,包括使用“五感探索法”进行嗅觉记忆留存率高达65%的蒙眼猜物游戏,以及沉浸式水资源教育中的创新水游戏和“脏水变清”实验。文章还介绍了变废为宝的魔法课和多种情感联结自然的实践活动。同时,提醒家长注意安全,并推荐了延伸活动和家园共育的方法。本文旨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爱上自然的心跳声。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的实践者,结合北师大冯晓霞教授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理论”,总结了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三维九步”提升法。分别从输入型学习、实战型精进、迭代型输出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幼教专业素养。建议老师们在实践中应用此方法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鼓励老师间交流互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