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数学启蒙,也许不少家长想到的就是教孩子数数、计算,或是早早地开始让孩子背乘法口诀表、背公式,却往往忽略了其实对于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除了数数、计算,还有图形、大小、长短、轻重、比较、排序、时间、方向、逻辑推理等很多很多方面。而对孩子早期数学启蒙的意义,也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兴趣的激发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6 岁的孩子正好处在思维启蒙的黄金期,那么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又有趣的数学启蒙呢?
1. 走出幼儿阶段数学学习误区
误区一: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没必要,等上小学再说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上小学后学校老师的事情,因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数学启蒙。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幼儿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运算、形状等突然发生较大的兴趣,对身边的数字变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了。家长如果能抓住这一敏感期进行适当的训练,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误区二:方法上的误区——数学等于数数、算术、记忆公式
让孩子数数、做计算、背口诀,这些机械的记忆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表面上孩子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这只是数学启蒙很小的一部分。
因为会数数的孩子不一定知道数字的含义,会计算的孩子也不一定理解算数的意义,就算娃能从 1 数到100,但很可能依然分不清4和9哪个大。再比如有些小朋友,20以内加减法背得很熟练,问TA:8-3=?能脱口而出:5 。但再一问:8块饼干拿走3块,还剩几块这种问题,就不知道了。因为孩子的思维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TA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对应起来。
2.明确幼儿数学学习目标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数学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目标也是不断在变化的。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数学认知目标指出:
3.了解数学启蒙的本质
(1)激发孩子探索数字规律的兴趣与欲望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游戏和故事等,激发和引导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具体的现实用途。
(2)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孩子自己去认知,帮助TA理解数字背后代表的数量和含义,学会把具象的物体过渡到抽象的数字思维上来,从而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空间想象力等。
4.如何巧妙地帮助孩子进行数学启蒙
(1)让数学启蒙“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首先是要让TA不断接触到数的概念,化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日常,从而培养宝宝对数的兴趣。因此,有心的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以下例举的几个日常操作,让宝宝在自然的每日生活里,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生活里的数学
1.让宝宝在每次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碗筷,并提前告诉TA,一个人要两只筷子、一个碗、一把汤匙。
2.家里的东西“各有几样”,都可以教宝宝数一数,比如有5把椅子、4扇门、2台电视、1个冰箱等。
3.夏天吃西瓜和苹果的时候,告诉宝宝,西瓜大、苹果小;西瓜重、苹果轻。
4.每天带宝宝上下楼梯的时候,和宝宝一起数楼梯。
5.让宝宝定期进行整理图书、玩具分类等活动。
6.每当宝宝想吃饼干的时候,可以问问TA要方的,还是圆的。
7.不定时询问宝宝几点了,慢慢教会孩子看时钟,了解时针分针的含义。
8.带宝宝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教TA认认“标签”上的数字,并解释这些不同的数字代表什么。
(2)让数学启蒙“游戏化”
学会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适当创造“玩中学”的环境,容易让宝宝对数学更有兴趣。因此,爸爸妈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如陪宝宝在家里开展找东西、寻宝、拼图、搭积木、游戏牌等游戏。
(3)借助绘本进行数学启蒙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数学绘本,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如《数数看》《一寸虫》《好饿的毛毛虫》等等。
数学类绘本推荐
(4)鼓励和支持孩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和支持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实际用处。如给孩子20元让他去买几样学习用品,让孩子理解不同价钱对应购买的物品也不一样,并在购买过程中学会人民币的换算;或是出去郊游时,教孩子辨别东南西北,理解方位的作用等等。总之,要让幼儿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无所不在,而且非常的实用,利用数学解决问题非常有成就感。
总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启蒙的内容既丰富又有趣。虽然大多数家长都不是数学教育专家,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无数自然而然的机会,去试着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引导孩子会思考、爱探索、乐表达,慢慢走近神奇的数学世界。因为真实的生活,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 END —
责编:哆哆 | 主编:吉页 | 指导:听
声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科学育儿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