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团总支共读
《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点击阅读
▼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新的民国建立七年之后,爆发波及全国、影响弥久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这是由经济结构、政治态势、社会运行、民众心理、外交燃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青年作为最为活跃的社会因子,非但一刻没有缺席,而且时时起着发动机的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却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经济及政治生活没有发生根本改观,中华民族仍未摆脱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有思想见地又不甘于现状的有识之士,开始对辛亥革命进行认真反思,对这种复兴之路进行深刻检讨,并尝试探索新的救亡图存的路径。
1915 年9月,36岁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办刊宗旨,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的新青年准则,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均为进步知识分子。
《新青年》创办之初,杂志所倡导的这些反封建的主张并没有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回应,当陈独秀 1917 年初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新青年》也由上海迁到北京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陈独秀的住所,大批北大资深学人加盟《新青年》,这些反封建文化的理念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民主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后,由于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果,中国民族资本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家的政治体制初步具备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形式,相应颁布、制定的一系列国家制度和法律,使原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失去了对人的约束力。教育方面各级新式学校不断增多,也使接受现代教育的人数直线上升,从而推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青年群体正在集结、形成之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国,把一个崭新的社会现实摆到敏感的青年知识群体面前,一种新的思想、学说逐渐在他们中传播开来。此后,新文化运动逐步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国青年产生了新的觉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忌恨。从1918年上半年开始,帝国主义开始对苏俄武装干涉,我国进步青年也发起反抗运动,但是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这次斗争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但自此以后,北京的学生界,三五成群地议论国事成风。他们仍然密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
图|网络
阅读|吕冰瑶
编辑|王亦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