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团“绿毛”是什么?
——大六班课程故事
寒露已过,秋意越来越浓,
带着孩子们在雨后的园子里“寻秋”
满地的桂花吸引了孩子们驻足
不远处的栾树也勾起了孩子们的回忆
搜集灯笼果时,竟意外发现去世的小鸟
一种微小、极富生趣的绿植吸引我们停下了脚步,细品这微观之美;
对自然的问题就要去自然中寻找答案,幼儿经过投票,最终确定了本月主题探“藓”日记。
初遇苔藓
基于幼儿对苔藓的兴趣,我们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各个角落寻找苔藓,幼儿通过小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感官感受苔藓的特别之处。
小语:你看,这边好多绿草啊!
涵涵:摸上去还软乎乎的呢!
小冉:我刚刚踩上去滑了一跤,你们看我屁股都变绿了。
皓哥:这是什么草啊,之前没见过。
第一次找藓—采藓小分队
有了初步对苔藓的认知,我们再次在园内寻找苔藓,并带上工具,小组式实地操作采苔藓,看似不起眼的苔藓想要采它并不容易,
第一:要选择适合的苔藓,发黄、干瘪的不能采;
第二:要用小刷子刷掉身上的泥土,不能被污染;
第三:采完要将苔藓背面的泥土敲掉哦。
第一次观藓—放大微小之美
采来的苔藓分组投放,幼儿利用放大镜观察苔藓的结构,从孩子们对苔藓结构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幼儿更多关注的是苔藓挖下来的土的形态,而不是苔藓本身的结构记录,但我们却意外发现了苔藓里的其他“小生物”。如蚯蚓、西瓜虫、小蚂蚱等。
第一次探藓—苔藓小知识
为了给幼儿提供二次观察的机会,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向孩子们介绍常见的5种苔藓植物,有:小灰藓、大羽藓、白发藓、星星藓,大家发现原来每个苔藓长得都不一样!
第二次观藓—放大低调之美
有了前期经验,幼儿对苔藓的结构,以及放大镜的观察方法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再次投放苔藓,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亲身感知苔藓的特征,进行二次记录,较第一次记录,幼儿对苔藓的结构类别表征有了深度学习的体现。
第二次找藓—苔藓分布图
孩子们对于大自然中这个“绿色小精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苔藓还生活在哪儿呢?我们在园内外再次寻“藓”,孩子们在各处都发现了苔藓的踪迹,经过讨论、辨析、总结,发现有苔藓的地方,泥土都是比较潮湿的,还找到了不同的苔藓种类,并绘制了苔藓分布图。
苔藓大调查
基于幼儿在园内各处寻找到了苔藓,我们梳理了幼儿对苔藓的讨论,带着这些疑问,根据幼儿兴趣点师幼共同设计了“苔藓调查表”。
第三次找藓—干湿对比
可是我在干燥的土地上也发现过苔藓生长啊!
当新的问题产生,和一般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们第三次走进自然,再次进行调查,用事实说话。
原先孩子们认为苔藓生长的地方一般都是潮湿的环境,但是通过调查、反复比对发现干燥的地方其实也有苔藓;干的地方因为水分少,苔藓相对来说也会少一些。
小心!苔藓
最近的天总是细雨绵绵,雨后的苔藓非常湿滑,从而导致很多孩子接二连三的摔跤了。
“好滑呀!和溜冰鞋一样。”
李小男
“不能跑,很容易滑倒。”
教师立足于活动现场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安全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可以做一个围栏。”
“我们可以做个标牌,在标牌上面做个箭头。”
“我们可以做一座桥,小朋友们可以走桥上经过。”
教师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想法,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将其将分成三组,孩子们分工合作进行制作,有的制作围栏、有的制作标牌、有的制作桥,提醒大家走到有苔藓的地方时,要小心注意安全!
苔藓微景观
小朋友们将挖来的苔藓,和老师一起制作成了苔藓微景观,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圈每天都吸引孩子们观赏、照料。
拯救苔藓
过了个周末,我们的苔藓发生了变化。
莉莉安
我们的苔藓太干了,变黄了!
肯定是因为周末没人给它浇水。
怎么能让它周末也喝到水呢?
孩子们查找了资料,知道有浇水器这样的工具,于是我们寻找材料一起自制了浇水神器,
采苔藓的小朋友
孩子们从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儿歌中提取出关键语句,运用重复的句式,将我们采苔藓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出来。
生活即歌词,生活即旋律,每一句歌词都源于对幼儿的观察,每一声歌词都力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苔》
我们还学习了古诗《苔》,知道苔藓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并且自制图式,便于理解内容。
学习与发展
学习品质:
在苔藓生成课程中,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苔藓的形状、颜色和质地,深入了解了苔藓的生长环境和特性。在挖苔藓、科学实验的过程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对苔藓这一微小生命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更让他们对自然界的奥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对苔藓的深入了解,孩子们也学会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培养了环保意识。
科学领域:
孩子们通过观察苔藓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了解了苔藓作为一种生物的基本特征。他们学会了使用放大镜来仔细观察苔藓的细节,培养了细致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寻找苔藓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根据线索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苔藓需要阳光吗”的实验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验能力。
语言领域:
在探索苔藓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绘本《苔藓的世界》的活动中,孩子了解了苔藓的生活习性、作用等,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培养了良好的沟通技巧。
社会领域:
苔藓探索活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孩子们在寻找、观察苔藓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此外,孩子们通过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也学会了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艺术领域:
在探索苔藓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苔藓的美丽和形态。他们可以用画笔描绘出苔藓的细节。同时结合已有的经验,设计幼儿园的苔藓地图,培养了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健康领域:
在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了如何保持环境的湿度和清洁度以利于苔藓的生长,这间接地教育了孩子们如何维护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他们每天坚持照顾苔藓,观察其生长过程,有助于孩子们了解生命的成长和变化。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孩子们养成珍惜生命、关爱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良好习惯。
总结与反思
优点:经过这次苔藓生成课程的开展,我们与孩子们一同探索了苔藓的奇妙世界,取得了不少收获。孩子们通过亲手照顾苔藓、观察其生长变化,围绕苔藓展开实验,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耐心和细心。他们学会了如何为苔藓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了解了苔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更加热爱大自然。
不足:然而,在回顾这次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苔藓的深入介绍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充分,导致孩子们对苔藓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生态价值。其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仍有待创新,可以更多地引入实践操作和互动环节,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苔藓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将在未来的生成课程中加以改进。我们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知识。
生成课程最终课程地图
END
图片|大六班老师
编辑|王湘婷
审核|肖幸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