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和螳螂的那些事
大良街道清凉法苑幼儿园 中二班
记录者:梁倩侨
#课程起源
9月末的天气,还是有点炎热,这天户外活动后,中二班的孩子正休息喝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小客人”……
乐乐大喊道:“老师,老师,快看,彬源的帽子上有一只螳螂。”乐乐的一声大喊,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并开始围起来观察螳螂。
///彬源头上的帽子顶有一只螳螂
它怎么都不动呀?
它饿了吧,饿到不能动了。
它迷路了,找不到妈妈,回不了家。
那它的家在哪里?是不是在泥土里面?
孩子们的一番讨论过后,螳螂还是静静地趴在帽子上一动不动,最后经过商讨,决定先把螳螂带回教室,好好照顾。
探 秘 螳 螂
# 两只螳螂?
第二天,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孩子们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去看螳螂的时候,“咦,怎么会有两只螳螂?”汤圆惊讶地说道。轩轩赶紧把头凑过来,认真地看了一会,说:“不是的,那是螳螂的皮。”原来螳螂脱皮了。孩子们一瞬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跑过来围着看。
图:已经脱皮的螳螂样子
其中,汤圆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螳螂为什么会脱皮呀?”皓延回答道:“它是在脱衣服呀。”这时候,彦辰又说:“螳螂好像睡着了。”正宇:“它脱皮好辛苦,累了吧。”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绕着“螳螂脱皮”的话题,讨论了起来。
老师捉住这个契机,展开了晨圈谈话活动,记录了孩子们的不同想法。
螳螂长大了,想换一件新的衣服。
它要变身啦,像毛毛虫变成蝴蝶那样。
它肚子好饿,没东西吃,想吃自己的皮。
螳螂可能牙疼了。
它应该是想爸爸妈妈了,生病了,不舒服。
它饿了吧,饿到不能动了。
它迷路了,找不到妈妈,回不了家。
天气太热了,它想脱衣服。
图:孩子们纷纷围过来看一看螳螂!
为了知道螳螂脱皮的原因,老师和孩子一起搜寻相关资料。
最终在昆虫纪录片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螳螂为了更好地生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需要而脱皮。
脱皮期间不能打扰,脱皮后也需要补充水分和能量。
图:老师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
#拯救螳螂
经过昨天的螳螂脱皮事件,孩子们对螳螂更加关注了!
可是,第二天孩子们发现螳螂变得奄奄一息了,孩子们开始紧张起来,都在想着要拯救螳螂。
这是螳螂宝宝,要送它回家,它的爸爸妈妈会照顾它的。
因为它脱了皮,受伤了。
它的家就在百草园的草地,我在那里看见过螳螂。
是呀,它回家之后,皮就会重新长出来的。
“它饿了,要出去吃东西。
经过商讨,孩子们为了拯救螳螂,
最后决定了要把螳螂送回家。
老师的思考
从孩子的谈话中看出,他们对于螳螂的脱皮现象充满了好奇心,老师便顺着孩子的疑问,共同寻找答案,增加孩子对螳螂的认识。在拯救螳螂的讨论当中,不难看出,孩子对小动物有着关爱之情,孩子和螳螂的故事由此而生。
螳螂喜欢吃什么?
本想着孩子们和螳螂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没想到,国庆之后,班上又来了一个“大客人”…….
国庆假期回来第一天,子奇拧着个小小透明盒子,踏进教室,就开心地大叫到:“老师,我找到了一只大螳螂,它叫小螳!”
经过之前把螳螂送走后,孩子们对这次的螳螂格外珍惜,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它在吃什么呀?怎么有一双蝴蝶的翅膀?
是不是给它吃树叶,蜗牛吃不吃的?
不是,它喜欢吃毛毛虫的。
小朋友的意见分成了好几类,有的认为螳螂只吃昆虫,有的认为螳螂只吃树叶,有的认为螳螂什么都吃。
老师这时适当介入,提出建议:“要不,我们去找找你觉得螳螂会吃的食物,再观察记录一下,螳螂喜欢吃什么?”孩子们停止了争论,表示赞成老师的建议。
图: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着。
#给螳螂找食物
给螳螂找食物之前,老师先通过晨谈活动,收集整理孩子认为螳螂可能会吃的食物,有毛毛虫,蝴蝶,蚂蚱,蜗牛,树枝,树叶,花朵,螳螂,蚂蚁,青菜等。
寻找食物
孩子们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去给螳螂寻找食物了…..
我找了个蚂蚱。
我的观察
收集了食物,孩子们开始给螳螂喂养,观察螳螂的进食情况.
图:宏宏用放大镜观察螳螂进食。
观察螳螂进食视频
我的记录
孩子们都提出要看看螳螂吃什么,我提出了:我们把螳螂进食的情况记录下的想法。孩子们都回应着我说好。
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孩子对于如何记录存在了一些困惑:“我该如何记录?”
为此,老师尝试从提问入手:“我们找到了这些食物,该如何表示这食物呢?”、“又怎么表示螳螂是吃还是不吃呢?”
孩子经过思考后,有以下的结论。
可以画一片叶子,代表树叶。
画一个正方形,像打开的嘴巴,就是螳螂喜欢吃这个食物。画一条线,就像闭上嘴巴,就是不吃。
可以√和打×来表示
我想用+号和-号代表吃和不吃。
图:孩子们记录表
在观察记录过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螳螂是肉食类的昆虫,喜欢吃小虫子。
老师的思考
经过上次送走了螳螂,孩子对这螳螂更加爱护,从螳螂吃什么的争论入手,老师介入并提出建议,为后面寻找食物,观察螳螂,记录螳螂的活动做了铺垫。
在活动中,老师收集整理了孩子的猜想,方便孩子有目的地寻找食物。《指南》中指出,要鼓励孩子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为此,在观察过后,老师为孩子提供笔和纸,鼓励幼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找出记录的办法,并最后由孩子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以孩子为主体,为孩子的自主探索奠定基础。
不一样的螳螂
观察了螳螂几天后,孩子们提出了新的疑惑:“为什么螳螂是绿色的?还有其他的颜色吗? ”
#螳螂小百科
孩子通过在家里搜索资料,发现螳螂也有不同的品种,还认识了螳螂的身体结构。
奕涵:“这是大刀螳螂。”
彤彤:“广斧螳螂的颜色不一样。”
汤圆:“绿巨螳螂像昆虫巨人一样大。”
#螳螂的秘密
关于螳螂,孩子们还有很多想知道的事情,除了观察螳螂,还可以看看《螳螂的日记》,从中了解到螳螂的小秘密。
#我眼中的螳螂
看我画的螳螂,多威猛。
有大大的翅膀。
有两把大刀。
头是三角形的。
老师的思考
老师不断挖掘孩子对螳螂的兴趣点,从孩子身上生成新的探索活动,利用不同的形式,搜索资料,绘本阅读,艺术表征等,并结合家庭资源,帮助孩子一步步加深对螳螂的认识,让这场探索之旅变得丰富而有趣。
好玩的螳螂游戏
这天,孩子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皓延说:“老师,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了螳螂拳,我也想学。”其他孩子的兴趣也提了上来,纷纷加入这场螳螂游戏。
#来学螳螂拳吧
#来大刀切切切
老师的思考
《纲要》中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游戏,在前期的探索当中,孩子对螳螂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一场螳螂游戏,更好地寓教育于游戏中,螳螂的大刀,三角形的头部,螳螂的前肢等,孩子们能够脱口而出,这场螳螂的探秘,孩子沉浸其中。
老师的感悟
与螳螂的偶然的相遇,开启了孩子们有趣的探索之旅。《指南》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场探秘螳螂的活动中,孩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并用适当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在自然中获得有益的直接经验。
活动后续螳螂的话题看似已经结束,但幼儿真正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探索那些事,未完待续……
本课程故事
荣获“2021年佛山市学前教育协会幼儿园优秀课程故事案例评选活动”
特等奖
图片:梁倩侨
文字:梁倩侨
排版:陈焕燕、梁倩侨
审核: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