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娃
“探”花灯
课程缘起
每年的春节前夕,县城的大街小巷都会被各种绚丽的花灯装点成不夜城。夜晚的大街上各式花灯花团锦簇,灯火辉煌。公园里的花灯更是光彩夺目,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合影。
王景橙小朋友把在公园里赏花灯的照片发到班级群,引起了孩子们对花灯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所以人人对花灯有着别样情感。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每逢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人们都会挂灯笼。于是孩子们的《枣乡娃“探”花灯》之旅开启了……
思维网络图
“话”灯笼
灯笼调查表
灯笼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用途?孩子们对灯笼了解多少?我们启动了对灯笼的调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绘画的方式完成了《枣乡娃“探”花灯》调查表。
李悠玥:我画的灯笼是许愿灯,它有各种颜色和形状,它是纸做的,会飞的很远很远。
王之恒:我画的是龙灯笼它可漂亮了,是爷爷给我买的。
徐玉润:我画的是街道两边大树上的小灯笼,它们是塑料的还会发出好看的光而且图案也不一样。
焦曼迪:我在公园里看到树上有许多七彩灯笼。
杨楚淼:我画的是大红灯笼,我老家大门上挂了两个这样的大红灯笼。
柴沐凡: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个大大的龙灯。
老师:谁来说说你见过的这些灯笼都有什么用途?
李悠玥:许愿灯是用来祈福许愿望的。
王之恒:龙灯特别漂亮是用来欣赏的。
徐玉润:街道边的小灯笼是为了装饰大树,也是为了欣赏。
杨楚淼:我家大门口两边的两个红灯笼是为了照明。
柴沐凡:公园里的灯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可漂亮啦,是为了供人欣赏。
…….
教师的支持:
通过幼儿对灯笼的调查与交流,他们不仅认识到灯笼有着材质、形状、图案的不同,而且对灯笼的用途也有所了解并增强了孩子们对灯笼的探究欲望。于是孩子们展开了对灯笼的探索。
“探”花灯
一、灯笼大讨论
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灯笼并进行分享交流。
王梓润:我的这个红灯笼是妈妈给我买的,它还带有音乐呢!
王景橙:我的灯笼是在公园里买的,它是用纸做成的龙头的造型,里面有彩灯。
翟若冰:我的这个灯笼是妈妈买的,妈妈说鱼灯笼代表年年有余。
王之恒:那我家的龙灯笼代表什么呢?
王宥蘅:代表龙年吧!因为今年是龙年!
柴木凡:是不是不同的灯笼都有不同的寓意呢?灯笼是怎么来的呢?
二、探寻灯笼的来历及寓意
孩子们对灯笼的由来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们进行了故事欣赏《灯笼的来历》。
《灯笼的来历》
了解了灯笼的来历,孩子们纷纷谈论起来……
苏思泽:我知道了灯笼的来历,还知道了灯笼有着美好的寓意。
李子暄:灯笼是古老的照明工具。
李沐朔:元宵节挂灯笼是为了祈福。
翟若冰:灯笼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马一骁:不同形状的灯笼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王宥蘅:灯笼的颜色很多,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
牛仔仔:红色代表热情和喜庆,黄色代表富贵和吉祥。
胡皓泽:绿色代表生机和希望。
……
教师支持:
灯笼,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无数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它起源于何时?又如何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符号?孩子们带着对灯笼的好奇进行了本次《灯笼来历》的故事欣赏。
三、认识并探索“纸灯笼”
老师:小朋友带来的灯笼都是买来的,今天老师带来的这盏灯笼是我自己做的。它里面还可以放蜡烛。
苏思泽:老师,我知道你这个是用纸做的。
马子乐:老师的这个灯笼还有小木棍儿呢!
付晟雪:这不是木棍儿,是高粱秆。
柴木凡:这些高粱秆是粘在一起的吗?
李悠玥:我们也来做这样的灯笼吧!
徐玉润:好啊!我想做!
(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都想来尝试一下)
李子萱:这个灯笼上的画是印上去的吧?!用什么印的呢?
……
墨盘、刷子、墨
宣纸
木版画
高粱杆、牙签、铁丝、木板
教师支持:
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老师制作的纸灯笼,对纸灯笼充满了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纸灯笼的结构和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学习真正了解制作灯笼的工具和材料。
四、尝试制作纸灯笼
1.高粱秆制作骨架
孩子们用比较测量的方法截取高粱秆。
怎么断了?
是不是高粱秆太干了?
用水浸泡
2、发现问题解决办法
李沐朔:高粱秆太干了在折正方形时容易折断。
胡浩泽:我们可以把高粱秆浸湿。
付晟雪:用水泡过的高粱秆不断了,这个办法真管用,看我搭建好骨架了。
拓印灯笼画
刘展宇:我的龙怎么不完整呢?
杜欣欣:我的图案怎么不清晰呢?
1、遇到的问题想出解决方法
牛仔仔:啊?我的纸怎么烂了……
刘展宇:你刮的力气可能太大了,你要轻轻的刮。
马梓乐:我刷的这匹马怎么成两个头了?
王宥蘅:我的也是!
杨楚淼:要用手按住纸,不要让它来回动。
杜欣欣:我的墨太少了,图案不清晰。
田洢童:呀!我的墨太多了,成了黑乎乎的,没有了图案。
焦曼迪:你可以重新印一张,不用再刷墨了。
翟若冰:我印的这条龙上少了一只龙爪。
李悠玥:你是不是没有把墨刷到龙爪上。
…….
我们再试试……
2、哇!我们成功了!
刷墨
刮画
成型
3.涂色
4.粘灯笼画
付晟雪:哈哈,李悠玥你的图案粘反了。
李悠玥:呀!真的啊!哈哈真搞笑!
王景橙:我的怎么粘皱了?
刘心宇:我的画纸粘烂了。
绍锦铭:要小心一点,轻轻地。
宛子兰:先粘上面的两个角,把胶涂到高粱杆上再粘灯笼画。
杨楚淼:粘的时候要把纸放正,然后再压。
……
“研”花灯
民间艺人进课堂
老师:在我们内黄县马上乡有一位爷爷也会做这样的纸灯笼,而且特别有名,大家都称他做的这种灯笼为“四清灯笼”。今天老师把张四清爷爷请到了我们班,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通过民间艺人现场制作灯笼的步骤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再次尝试制作纸灯笼,有了前面制作灯笼的经验和总结,本次的制作孩子们特别顺利。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体验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教师支持:
让孩子们在欣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我们走访了民间艺人,并把艺人请进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本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创意灯笼
灯笼会
教师支持:
通过对灯笼的了解和认知,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画纸、手工纸、轻黏土等材料让孩子通过绘画、剪纸、泥工等形式展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灯笼,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总结:
教师只有“立足儿童视角”支持孩子的探究和表达,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手中有方法。本次课程《枣乡娃“探”花灯》我们采用了欣赏、探索、创作等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创作并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融合其中,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