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新课标
共建新课堂
李沧区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研讨活动?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大单元”“核心素养”“学习任务”“学科融合”等词汇,随着新课本的落地,越发地清晰起来。为进一步促进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有效融合与实施,探索基于新课标小学新教材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月27日,李沧区基于新课标小学新教材主题单元教学研讨活动在青岛大枣园小学组织举行,李沧区美术教研员战宁老师以及李沧区全体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新教材·主题单元式教学课例展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意味着一场全面的课程“革新”。为更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研讨新课本如何落实实践,来自青岛哲范小学的尹晓宇老师和青岛大枣园小学的姜金伶老师,围绕一年级第四单元《我的家乡味》展开了关于第一课《巧手捏花馍》、第二课《巧做花点心》的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课时《巧手捏花馍》,尹老师以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馍的起源、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并将花馍的传统文化与民俗融入课堂,使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和自信。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试一试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提升动手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尹老师打破以往常规的教学思路,驱动式任务的嵌入让孩子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尝试与发现中得到收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感知、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领悟美育的真谛。
第二课时《巧做花点心》,姜老师以“点点心意的故事”创设情境,将情字贯穿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点心的外形、触感、口味,融入点心的作用和文化内涵。趣味视频总结了南北方点心的区别与特征,探究中国点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表达形式,再针对点心的色彩、形状、装饰等角度认识点心里的美术语言。同班“小老师”的教学视频,拉近了传统手艺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动手热情。
此外,在拓展环节里,姜老师还设计了视觉笔记展示在校园里,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点心的不同派别之分,将课堂做以延伸,将知识融于生活,并邀请学生品尝这“中国味道”,把所研内容分享给同伴和家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理念·互动评课促提高
尹老师和姜老师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自我评价与反思。尹老师认为,应当引导一年级孩子在创作环节尽量将作品做大,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姜老师认为,将制作材料设计以太空泥为主,与捏花馍时学习到的制作方法相连贯,这样的设计有利有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若做修改,可以设置为拓展任务或分层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其他材料,增加学习的体验性。
观摩了两节新教材展示课后,遵义路小学的孙静老师、虎山路小学的王艳老师、沧海路小学冷艳婷老师和李沧路小学的宋子龙老师纷纷就今天的课例进行评课探讨。老师们将目光聚焦到核心素养,对两位老师的课程结构和设计理念给予了肯定。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学生通过两节课的研学,不仅开拓了眼界,还创造性地制作花馍与点心,将一个“情”字融入内心,他们在领会和发现家乡食物之美的同时,激发了对家乡的深层认识,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老师课堂中都做到了立足于学生,以一个个学习任务统领课程,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
新思路·科学引领明方向
聆听了老师们的自评互评后,战老师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认真备课和课堂呈现的最终效果,并针对课程细节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抛出问题“花馍与点心制作工艺的不同导致学生作品呈现的状态应当有所区别”,引导在场老师们持续思考。
研读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战老师为教师们做了《基于新课标小学教材单元主题教学实施》的专题培训,带领全体老师梳理了新教材的主要特色和设计变化,倡导老师们依据学情、教情和文化艺术资源特点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内容,做到特色化美育教学。战老师展示的指向性明确的、适合低学段学生思考的课堂提问范例,情境创设的思路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实践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才是教材改革的目的所在。教材的更新,需要老师们有更敏锐的艺术感知和重塑课堂的能力,为美术教材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今天的美术教研活动中,我们不仅分享了彼此的教学经验,为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策略,更深刻地探讨了美术教育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让美术成为连接孩子们心灵与外界世界的桥梁,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带着对美的追求,勇敢地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