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课标,探讨大单元整体教学,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2023年12月15日上午,李沧区中小衔接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在青岛文正小学顺利举行。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马亭老师及全区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聚焦课堂展风采
青岛唐山路小学王珂老师执教了六上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一课。课堂上,王老师沉稳大气,学生首先在他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寻找新鲜事儿,感知了少年闰土的形象;然后王老师借助资料,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为单元任务“制作鲁迅纪念册”提供了材料支撑。整节课,王老师放手于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同时王老师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品读中思考、理解和感悟,领略鲁迅作品语言文字的美妙。
青岛文正小学的宋智超老师执教的是六上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宋老师基于单元任务,关注学情,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宋老师抓住了略读课文特点,从课前导读入手,让学生首先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然后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疑点、难点,借助导学单,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支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整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共学等活动,从人物细节描写中真切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青岛文正小学的刘敏老师执教了第八单元单元学习成果展示课。课堂上,刘老师基于单元任务“走进鲁迅”,结合学生在鲁迅单元学习时的收获感悟,设计了“学生汇报,印象鲁迅”“情景再现,走进鲁迅”及“为《鲁迅纪念册》写一段话”三个有进阶性的学生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鲁迅形象赫然眼前。整堂课,在刘老师有效组织与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表达,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思维火花四溅,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凝心聚力促成长
课例展示结束后,上课老师及团队进行了论坛展示。六位老师首先进行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材分析和解读,随后分别就三堂课分享了自己磨课过程中最大的改变和收获,同时将自己在磨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在本次集备活动中,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参与的老师,都收获颇丰。
经验交流共提升
论坛结束后,青岛文正小学刘赛老师进行了《统整融合 提升习作能力——大单元背景下习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经验交流。刘老师基于统编教材的整体性,结合具体案例,从“纵向统整,抓住习作提升点”“横向融合,找到习作关键点”“统整融合,关注习作评改分享”三方面,交流分享了大单元背景下如何精准落实核心素养,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活动总结引深思
最后,教研员马亭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指导和点评。马老师首先肯定了三位老师及磨课团队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也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议。马老师指出,课堂上,老师们要关注学情,敢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要关注跨学段的课标与教材,做好中小衔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研之路无止境,俯首躬耕徐徐行。此次鲁迅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相信每一位李沧语文人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立足新课标,着眼新课堂,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附:部分教师听课感悟
王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教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探索鲁迅语言文字特点为开端,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
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老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搜集资料。结合了大量原文资料、常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中,王老师很注意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王老师很注意字、词、句、篇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通过读把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整堂课的结尾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读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一节语文课应该是有余味的,有种让学生意犹未尽的余味,激励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渴望,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积极成长。
——青岛唐山路小学 丛杉?
宋老师精准分析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长文的经历,因此宋老师把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品析人物形象作为本课重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给学生出难题的同时,宋老师同时对提炼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汇报的同时,让学生上台把小标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宋老师及时给予点拨、追问、补充介绍,将本课的语文要素落实得扎实有效。
宋老师精心准备教学,补充了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课外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我们集备组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需要“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前期我们也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鲁迅的资料,在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所有资料都适合于本课中对于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尽管这些资料都是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找的,宋老师仍然果断的将这些资料内容做出取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对于本课的重点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感受更深,理解更透,我们也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调整方法,最终宋老师也通过“读——品——悟——读”,这四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鲁迅的人物形象。
最后,宋老师带领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从周晔的眼中走出去,去看看不同人眼中的鲁迅,这是最后的一个升华,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有深度,让鲁迅先生的精神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在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下继续对他的研读。
——青岛文正小学 陈雅玫?
刘老师这节精彩的阅读成果分享课让我眼前一亮,我简单谈一下我听课后的感受:
这堂语文课,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出高水平的语文素养和独特的风采。在“制作鲁迅纪念册”单元任务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资料、影视作品等,绘制了精彩的展板,从不同角度汇报了自己眼中的鲁迅形象。无论是课前资料的搜集整理,展板的绘制还是课堂的小组汇报,学生都亲身参与实践,发挥自身所长完成小组任务,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生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独立思考,有效合作,走进鲁迅,具有倾听、表达、分享、写作等良好的学习能力。本节语文课,全班同学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当然,学生的精彩展示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刘老师在课前带领学生们查阅书籍、资料,对鲁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自己的分享内容。如果说学生阅读的过程是输入,那么在阅读时与作品产生碰撞,把经过深层探讨获得的阅读收获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学生能够分享输出,才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节课上,刘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输出阅读成果:交流多面鲁迅、跨时空与鲁迅对话、为鲁迅纪念册写序,学生在分享交流汇报小组阅读成果的同时,逐渐形成集体丰富的阅读智慧。
作为一节阅读成果分享课,刘老师和孩子们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带领我们走进鲁迅。无论是精彩的展板汇报,生动的情景剧,还是感人的书信表达,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踊跃表达,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展现了老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互动。
——青岛文正小学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