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一天刚吃完早餐,突然陈禹彤小朋友喊道:“老师,我的牙齿掉了!”这一句话可引起不小的骚动,孩子们纷纷围观。
恒恒说:“周末,我也掉了一颗门牙。”
潼潼说:“我的牙齿有些松了,估计也快要掉了”
腾腾问:“陈禹彤,掉牙的时候疼不疼呀?”
刚换完牙的小朋友比较兴奋,没有换过牙的小朋友对换牙充满好奇,又感到害怕、紧张,还有的小朋友存在牙齿有洞洞的问题,进而产生了一些担忧,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孩子们对掉牙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正处在换牙期,掉牙事件逐渐频发,孩子们对牙齿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欲望,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班本课程《呀,掉牙啦》。
幼儿纸质调查问卷
邀请幼儿填写问卷,主要设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数一数自己和家长的牙齿数量,二是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保护牙齿的方法,三是关于牙齿你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以下数据:
1.孩子们数出了自己和家长的牙齿数量,对牙齿总数有了初步了解。
2.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保护牙齿的方法。
3.孩子们还想知道为什么要掉牙、为什么会长蛀牙。
家长线上调查问卷
邀请家长扫码完成,调查表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牙齿的基本状况,例如是否开始掉牙、有无蛀牙或补牙;二是孩子的刷牙情况,例如是否坚持刷牙、每次刷牙的时长;三是孩子对待掉牙换牙的心态。
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以下数据:
1.本班幼儿33人,共收集33份问卷调查表,完成率100%。
2.牙齿健康状况:41.18%的幼儿开始掉牙;50%的幼儿有蛀牙;17.65%的幼儿有补牙经历;14.71%的幼儿做过窝沟封闭;76.47%的幼儿没有牙疼、龋齿等口腔问题。
3.刷牙情况:44.12%的幼儿每天早晚都刷牙,44.12%的幼儿每天只刷一次,11.76%的幼儿偶尔刷;11.76%的幼儿在3分钟以上,61.76%的幼儿刷牙时长1-3分钟,23.53%的幼儿不到1分钟。
4.对待换牙的心态:29.41%的幼儿感到好奇,11.76%的幼儿感到担心害怕,17.65%的幼儿很期待。
5.家长方面:38.24%的家长会主动给孩子讲解牙齿健康的识知,50%的家长偶尔会这样做,11.76%的家长几乎不会这样做。
从幼儿和家长两类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1.半数的幼儿开始换牙,还有半数的幼儿即将换牙;
2.半数的幼儿得过蛀牙;
3.幼儿有刷牙的习惯,每次刷牙的时长有所不同;
4.对待换牙现象幼儿有着各种情绪态度;
5.幼儿只了解一些简单的保护牙齿的方法;
6.家长向幼儿普及牙齿健康知识的意识还很欠缺;
7.幼儿对牙齿还想了解的更多。
课程目标
为了追随幼儿的视角、满足幼儿的需要、解答幼儿的疑问、帮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们探秘牙齿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幼儿关注的话题,老师梳理出班本课程的活动目标以及预设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
1.观察自己的牙齿,简单了解牙齿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蛀牙的成因和危害,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学会更多保护牙齿的方法。
3.消除对掉牙换牙的恐惧,用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换牙期。
我的牙齿
很多孩子以前并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牙齿,自己的牙齿是什么样子并不清楚,老师拿来了镜子引导孩子自主观察,孩子们对着镜子左看看、右瞧瞧,原来自己的牙齿长这样呀!
聊聊我的牙齿
我的两颗门牙中间有点黑,还有一个洞。
我有一颗牙齿和其他牙齿不一样,它长歪了。
我少了一颗门牙,感觉很搞笑。
我的牙根好像有点黑,可是我早上明明刷牙了呀,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黑。
认识牙齿
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牙齿,认识了切牙、尖牙、磨牙。切牙的作用是切断食物,把大块的食物切断成小块;尖牙和磨牙的作用是配合嚼碎食物,方便吞咽,每一颗牙齿都有自己的作用。
孩子们还知道了人的牙齿一般有28~32颗,婴幼儿时期长的牙齿是乳牙,到了五六岁的年龄就开始逐渐掉牙换新牙了,新长出的牙齿是恒牙,会一直陪伴我们,所以换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换牙要注意什么
牙齿快掉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掉下来的牙齿吃进肚子里了。
掉牙时会淌一点血,要赶紧漱漱口,不要太害怕。
牙齿掉了以后不要舔,不然新长的牙就会歪。
我掉下来的牙齿,妈妈都给放到了牙屋里,一个专门装牙齿的小盒子。
牙齿在幼儿园里掉下来,要带回家里去,妈妈说要把牙齿放在屋顶。
不对,我听爸爸说掉下来的牙齿要放在床底下。
妈妈说只要我不害怕,牙仙子就会把掉下来的牙齿变成一个金币送给我。
我看过《小猪佩奇》,里面有牙仙子的故事。
掉牙的民间习俗
孩子们从“换牙要注意什么”一直聊到“掉牙的民间习俗”,对“掉的牙齿要放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感到好奇,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老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秘,孩子们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网络搜索,有的去询问爷爷奶奶,几天后就带来了自己的答案。
掉下来的上牙埋在地下或放在床底,放在低处,上牙向下长。
掉下来的下牙扔在屋顶或柜子上面,至放在处,下牙向上长。
晚上藏在枕头下面,等待牙仙子把牙齿变成金币。
前面两种是我们中国的习俗,后面一种是外国的习俗,不管哪种习俗,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牙齿能顺利长出的美好愿望。有的孩子带来了装牙齿的小牙屋,有的孩子带来了金币、还有的孩子重温了《小猪佩奇》“牙仙子”的故事,没有掉牙的孩子们也对换牙也充满了期待。
为什么会有蛀牙?
有蛀牙的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牙齿会疼、不敢吃较硬的食物,被别人看到。孩子们疑惑为什么会长蛀牙,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是虫子爬到牙齿上把牙齿吃掉了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了解蛀牙形成的原因!原来吃完食物后,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会营造出一个酸性的环境,这些细菌在酸性条件下会变得极其活跃,并与残渣中的糖分结合最终形成牙菌斑,牙菌斑藏在很难清理的地方不断侵蚀牙齿,就形成了蛀牙。
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对这些语言似懂非懂,好像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老师没有无视这一现象,但一时间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于是求助了年级组的教研团队,组织开展年级组教研审议,大家纷纷献计献策。
《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本班幼儿喜欢参与科学实验,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总结能力,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最终决定使用科学小实验《醋泡蛋》帮助幼儿理解蛀牙形成的原因。
科学小实验《醋泡蛋》
生鸡蛋代替牙齿,白醋代替酸性环境,为了便于比较老师准备了两个容器,一号容器里装有清水,二号容器里装有白醋,两个生鸡蛋分别泡在两个容器里,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不一会二号容器就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一号杯子里的鸡蛋没有什么变化,和原来一样。
二号杯子里有泡泡。
第二天孩子们拿出两个鸡蛋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自主观察比较,发现一号鸡蛋没有变化,二号鸡蛋有较浓的醋酸味,蛋壳只剩下薄薄的一层膜,一碰还会“掉皮”,放在桌面上能轻轻地弹跳。
实验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方式直观地感知鸡蛋的变化,了解不同环境对鸡蛋的不同影响,进而更容易理解牙齿为什么会形成蛀牙。
牙齿生病不要怕
孩子们都知道得了蛀牙要去看医生,可是一提到看牙科医生大家就觉得很可怕,在询问下得知个别孩子有去牙科医院就诊的经历,有的小朋友心里很害怕,还有的小朋友哭的很厉害。
孩子们对补牙、拔牙都感到很恐惧,可是牙齿真的生病了就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除恐惧,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主人公“小鳄鱼”牙疼害怕去医院,但疼痛难忍最终还是决定去看牙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通过阅读这个绘本,希望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勇气与坚强。
老师还分享了歌曲《听牙医的话》,是根据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改编而成的,旨在帮助幼儿理解不想得蛀牙就要听牙医的话,少吃甜食和饮料、认真刷牙,如果牙齿生病了也不要害怕,配合治疗、定期检查。歌曲曲调欢快、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切合本次活动的重点。
预防蛀牙 保护牙齿
与其牙齿生病了去补牙拔牙,不如一开始就保护好牙齿不生病,这样就不用去看牙医了,我们要如何预防蛀牙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不能吃太多的蛋糕和糖果;有的说少喝饮料,尤其是可乐,太甜了;还有的说要多刷牙,牙齿就健康了。
一番讨论后,孩子们知道了牙齿不喜欢的食物,也掌握了几个简单保护牙齿的方法,并将它画在了纸上。
保护牙齿
家长进课堂
为什么我们会换牙、换牙时要注意什么、如何预防蛀牙、怎样更好的保护牙齿?老师对牙科领域的识知不够专业和全面,需要其他资源的介入。《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老师决定启用家长资源,联系到从事医护工作的汐汐爸爸,请他把更为专业、全面的牙科知识带进课堂。
活动前,家长精心准备了课件PPT、牙齿模型。
活动中,家长使用有趣的卡通课件、幼儿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生动有趣地讲解关于牙齿的小识知,列举了很多小案例,更可贵的是还介绍了正确的刷牙方式。
活动后,老师询问幼儿的收获,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学到了更多保护牙齿的方法,例如不能咬很硬的坚果壳,这样会损害我们的牙齿,塞牙时不要使用牙签,可以使用牙线等小知识。老师把正确的刷牙方式进行总结并分享到班级群中,惠利于所有家长。
21天刷牙打卡
学到了方法很重要,但只知道方法不去坚持做也是徒劳,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老师发起了一项“21天刷牙打卡”活动,鼓励幼儿每天早晚两次使用正确的方式刷牙。
区域中的我
孩子们对医生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兴趣,老师为了顺应幼儿的活动需要,创设了角色区“小医院”,有的孩子扮演病人,有的孩子扮演牙科医生,“病人”讲述着自己的病痛,“医生”认真检查病因,给出病情建议,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游戏中。
预设和生成课程
课程有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预设课程是基于课程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程活动,是在课程组织开展前确定的活动内容;生成课程是一种基于儿童兴趣、遵循一定教育理念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延伸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前老师根据课程主题预设了一些活动内容,在课程开展中又根据幼儿的谈话、兴趣、实际需求等情况延伸出生成课程,例如掉牙的民间习俗、科学小实验和家长进课堂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课程评价
一个小朋友的掉牙事件引发了幼儿的疑惑与思考,教师紧密围绕“掉牙”开展班本课程。幼儿在活动中热烈讨论、大胆提问、积极探索、总结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始终保持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在活动设计上始终遵循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活动中借助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家长资源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帮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工作,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程遇到困难时,年级组教研团队能够及时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助力班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年级组的作用与价值。
换牙是每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它标志着幼儿的成长,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成长中的换牙期。课程既顺应了幼儿的兴趣,又符合大班幼儿当下的需要,幼儿知道了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消除了对掉牙换牙的恐惧,了解了蛀牙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生活的不便,掌握了正确刷牙、保持牙齿清洁卫生的方法,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END—
责任编辑|张艳
图片提供|大乙班教师
审核|幼儿园宣传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徐州市住建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