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的静电
1
课程缘起
还没从秋天的寒意中回过味儿来,冬天的干燥就迎面扑了过来。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在滑梯上玩得不亦乐乎。墨墨从滑梯上滑下来后顺势拉了我的手,刺痛感让我俩都下意识地缩了缩手,再看她的头发也飞了起来。回到班级进行游戏分享时,孩子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墨墨你是爆炸头!”
可是头发怎么会竖起来呢?
肯定是风把头发吹起来的。
可是我刚才从滑梯上下来的时候,手碰到了老师,被电了一下。
我刚刚还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呢!
咦?那是魔法吗?为什么我的头发没有竖起来?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个不停:“我们的头发真的有魔力吗?”,“为什么还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呢?”宝贝们对静电这一现象充满了好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一次偶然发现,孩子们对“头发飞起来了”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我们班开启了一场神奇的探索静电的旅程……
2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知道什么是静电,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通过查询资料了解静电和人们的关系,知道静电的本领与坏处。
3.动手操作记录结果,感知科学的有趣。
3
课程脉络
4
课程实施
一、什么是静电
在区域活动前的等待时间,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为什么墨墨的头发会飞起来,希希大声的说“那是静电!”看着孩子们讨论个不停,我也参与了进去。
什么是静电呢?
我觉得静电是刀片,碰到它皮肤会痛。
静电好像还会发光,不会是月亮吧!
可是为什么会有静电呢?是因为出太阳吗?
基于静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静电?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开展了《噼啪噼啪!是静电》的绘本活动。
噼啪噼啪!是静电
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们了解到静电是物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现象。平时穿脱衣服产生静电是因为人体与毛发、金属材料、化纤衣服相互摩擦产生了静止状态的电荷。
二、寻找静电
孩子们在听完赵老师讲完绘本故事后,几个小头就凑在了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原来静电离我们这么近呀?”,“那从哪里才能找到静电呢?”
呼啦圈游戏会产生静电吗?我记得在楼下玩呼啦圈游戏的时候好像产生了静电。
门把手上会有静电产生吗?
我觉得会!好想知道答案呀!
这时蛋蛋突然大声向我们提问“老师,我们可以去找找静电吗?”
看着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和赵老师欣然同意孩子们在周围寻找静电。
我脱马甲的时候,会有噼里啪啦的电火花。
起床后我用手摸了门把手,突然手被神奇的东西打了一下,麻麻的。
我和墨墨手碰手的时候她电了我一下
我的手碰到其他小朋友的头发也发现了静电。
在寻找静电的过程中,幼儿与静电有了更加直接的感知和亲身体验,孩子们运用图画的方式将寻找的静电记录了下来,这些简单的符号和绘画,让静电由抽象不可见逐渐变得具体可触。
三、制造静电
孩子们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与寻找身边的静电,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分享自己所找到的静电现象,看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我也提出了我的一个小问题“我们现在找到的静电都是自然形成的,那我们可以制造静电吗?”
这时晴晴大声地询问我“用什么制造呢?”
同一组的小白回答她“用气球试试。”
这时森宝突然看了看美术区的柜子“还可以用铅笔!”
希希说“梳子可以产生静电吗?我们中午梳头的时候头发有时会飞起来”
为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索和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于是我们的探秘静电小实验开始啦。
第一次实验
TIPS
实验材料:
梳子、气球、尺子、铅笔、积木
小梁选择了气球,他把气球在毛衣上快速摩擦,然后把气球贴近碎纸片“我的气球与头发摩擦后把小纸片吸起来啦!”
蛋蛋选择了梳子,他用梳子不停地在头发上来回梳,头发都有点飞起来了才把梳子贴近碎纸片“我的梳子与头发摩擦后也把小纸片吸起来了。”
桐桐先把尺子在外套上摩擦,然后把尺子贴近碎纸片,并没有把纸片吸起来,我鼓励她在再其他地方摩擦一下试试看。她又把尺子在头上摩擦了好几下,这次就把碎纸片吸起来了“我的尺子也可以。”
芊芊选择了积木,他先把积木在衣服上摩擦,然后贴近纸片,经过两次反复尝试还是没有把纸片吸起来“我的积木摩擦后没有把小纸片吸起来。”
温馨看了其他小朋友的操作也有样学样的模仿了起来,可是不管他怎么操作都没有成功的把纸片吸起来“我的铅笔没有吸起来纸片。”
经过了第一次的实验告一段落,孩子们对静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干燥的、塑料制品就会有静电。
某一天的中午晴晴在梳完头后准备开门进教室,“老师,门把手打到我了!”
听见晴晴这样讲的小武突然问了一句“那我们喝水的杯子会不会产生静电呢?”
晴晴立刻回答他“我觉的有,门把手都有,杯子也应该有!它们好像是一样的材料”既然有小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手边也有这几样材料,那我们就一起再来试一试吧。
第二次实验
TIPS
实验材料:
盘子、碗、杯子
实验记录表
孩子们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的发现,根据孩子们自己的记录,我们发现:原来塑料制品经过摩擦最容易产生静电,所以能顺利吸起纸屑。
《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孩子们在观察、探索、猜想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材料后,验证了哪些材料能产生强静电,哪些材料不能产生强静电。
四、静电的本领与危害
看着孩子们近期在区域活动时也会不自觉的玩关于静电的小实验,也有些小朋友会在衣服上摩擦自己的手去逗别的小朋友,孩子们对静电这一现象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但是看到有小朋友去电其他小朋友时,我忍不住有了这样一个提问“静电的本领和危害是什么呢?”
小武说“我觉得静电是好,它挺有趣的。”
森宝说“我觉得是坏,它像一个大菠萝,会把我刺疼。”
蛋蛋说“静电像小刺猬,长着尖尖的刺,还会跑来跑去。我老被别的小朋友电到”
希希说“它像烟花一样,会四处炸开,噼里啪啦……”
这时桐桐特别急切的问“老师,老师,那静电会伤害我们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但谁也争论不出答案,对于这样一个提问我和赵老师也不知道要怎样回答孩子,所以我们寻求了网络的力量,查询出一个简短的视频教学,并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可是在看完视频后,孩子们说:“老师这都是危害,那静电的本领有什么?”突然的提问让我和赵老师有些无措,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让我们很好的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所以根据孩子们提出的各个的问题,我和赵老师打算利用家园共育的力量,寻求家长们的帮助,请家长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去查找关于静电的本领与危害的资料,并完成调查表后在与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分享。
在第二天集体活动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分享。
吴师豪听了小朋友的分享说“原来有这么多有用的地方,我只觉得静电打的我好痛。”
桐桐说“看了小梁的调查表我才知道原来吸尘器是利用了静电原理呀!”
根据孩子们的分享我们加以总结,经过探索与发现静电也可以在合理转化利用中成为人们的“帮手”。比如鸡毛掸子、除尘器等除尘工具、静电复印、口罩隔绝病毒等都有静电现象发生。虽然静电有时会成为我们的“帮手”,但也不能小瞧它“捣乱”时的危害。静电不仅会使灰尘、病菌等吸附集聚在衣服上影响我们的健康,还会直接让我们产生头痛、头晕、钙质流失等的症状,并且在易燃易爆环境下静电还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五、预防静电
当幼儿听完教师的总结中说静电会让我们产生头疼头晕等症状,孩子们有了一种紧张的感觉,小九问我“那我们应该要怎么预防静电呢?”“我知道,我知道,昨天和妈妈查资料的时候妈妈讲给我听了!多喝水。”小梁大声地回答。
可是单一的讲述并不能让孩子们对静电的预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我们在下午放学的时候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们共同查找如何预防静电并演绎出来,回来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同时我们把信息也发送给了家长们。
预防静电小妙招
01
多喝水。
02
多吃水果。
03
保持家里湿润。
04
穿棉质的衣服对静电的产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05
摸墙面可以释放静电。
06
可以勤洗手,保持手部湿润。
家长和孩子们在家里仔细查阅资料,并把他们查到的知识演绎了出来,孩子们通过分享,了解到很多预防静电的好办法,感觉以后再也不怕静电了!
5
课程反思与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静电”这一现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发现,让孩子们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静电吸附”的现象,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认识了静电的原理,不仅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还提高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
科学探索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
更是一个充满期待和惊喜的过程
在每一次的探索中
我们都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共同探寻和发现
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精彩时刻
END
图片|中乙班教师
编辑|孔祥钰
审核|幼儿园宣传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徐州市住建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