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化课程中,孩子们注意力分散是常见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听话”或“不爱学习”,而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周念丽教授的研究,3-6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5-15分钟之间,且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因此,设计专注力训练时,教师需要结合游戏化课程的特点,融入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提升专注力。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供幼儿教师参考:
1. 从“兴趣点”切入,设计短时高效的游戏任务
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密切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化课程时,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设计短时、高频的任务,让孩子在“玩中学”。
- 案例:比如在“小小建筑师”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3分钟挑战”:让孩子用积木搭建一座小桥,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种短时任务既能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又能让他们专注于目标。
- 建议:每次游戏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任务完成后给予及时反馈(如小红花、贴纸等),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2. 利用“感官刺激”吸引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吸引。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到:“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帮助孩子集中精神。
- 案例:在“音乐小侦探”游戏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然后说出听到了哪些乐器声。这种活动不仅能训练孩子的听觉专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 建议:在游戏化课程中,多设计一些需要孩子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如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闻一闻不同的气味等。
3. 通过“情境化”设计,增强沉浸感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任务的“沉浸感”。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强调:“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能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
- 案例:在“森林探险”游戏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森林场景”,让孩子扮演小动物,完成“寻找宝藏”的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互动,孩子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任务上。
- 建议:利用道具、音乐、灯光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主动探索。
4. 引入“阶梯式”挑战,逐步提升专注力
幼儿的专注力需要逐步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提出:“阶梯式的任务设计能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提升专注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游戏任务,让孩子在挑战中不断突破。
- 案例:在“拼图小达人”游戏中,教师可以先提供简单的4块拼图,再逐步增加难度,让孩子在完成简单任务的基础上,挑战更复杂的拼图。
- 建议: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5. 运用“正强化”策略,培养专注习惯
幼儿的专注力训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向反馈。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指出:“正强化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强化孩子的专注行为。
- 案例:在“专注力小明星”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个“专注力排行榜”,每天评选出“专注力小明星”,并给予小奖励(如贴纸、小勋章等)。
- 建议:及时表扬孩子的专注行为,如“你刚才听故事时特别认真,老师为你点赞!”通过正向反馈,帮助孩子建立专注的习惯。
6. 结合“动静交替”原则,调节注意力节奏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疲劳,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活动节奏,做到动静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提到:“动静交替的活动设计能有效缓解幼儿的注意力疲劳。”
- 案例:在“运动小达人”游戏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段动态活动(如跳绳、拍球),再引导孩子进行一段静态活动(如画画、拼图),通过动静交替的方式,帮助孩子调节注意力。
- 建议: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长时间进行单一类型的活动,合理安排动静交替的环节。
7.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专注力
专注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幼儿园进行,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强调:“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提供一些家庭专注力训练的建议。
- 案例: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孩子玩“专注力小游戏”,如“找不同”“听指令做动作”等。
- 建议:定期与家长分享专注力训练的方法和成果,形成家园合力。
总结
在游戏化课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引导、感官刺激、情境设计、阶梯挑战、正强化、动静交替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同时,家园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正如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只要教师用心设计,孩子们一定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