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权益保护意识淡薄,幼儿教师如何开展“权益小课堂”,增强意识?
近年来,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但现实中,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权益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权益小课堂”,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成人对儿童权益的重视?以下是一些专业且实操性强的建议,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案例,助你打造一堂生动有趣的“权益小课堂”。
1. 用绘本故事开启“权益启蒙”
绘本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单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可以选择《不是每个抱抱都美好》(作者:茱莉亚·库克)这样的绘本,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身体自主权”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抱抱,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专家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教授曾指出:“绘本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绘本传递儿童权益知识,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设计“权益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比如“我是小法官”,让孩子扮演法官、警察、老师等角色,模拟处理儿童权益被侵犯的场景。例如,设计一个“玩具被抢”的情境,让孩子思考:“如果你的玩具被抢了,你会怎么办?”通过游戏,孩子不仅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还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案例分享:北京某幼儿园曾开展“权益小卫士”游戏活动,孩子们通过扮演“权益小卫士”,学会了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不喜欢这样”“请尊重我”。
3. 结合节日主题活动,强化权益意识
利用“国际儿童节”“世界儿童权益日”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儿童权益日”当天,可以组织孩子们制作“权益海报”,用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表达“我有权玩耍”“我有权被尊重”等理念。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亲子互动,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权益的重要性。
专家建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教授曾强调:“节日主题活动是增强儿童权益意识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将权益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4. 利用多媒体资源,打造互动课堂
现代科技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短片、互动APP等多媒体工具,帮助孩子理解儿童权益。例如,播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作的《儿童权益小课堂》动画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单的情节,让孩子了解“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基本概念。
实操技巧: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权益小问答”环节,比如“如果你觉得不开心,应该告诉谁?”通过互动,巩固孩子的学习效果。
5. 家园共育,提升家长权益意识
儿童权益保护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普及儿童权益知识。例如,分享《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内容,或者推荐一些适合家长阅读的书籍,如《如何与孩子谈权益》(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
案例分享:上海某幼儿园曾开展“家长权益课堂”,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对儿童权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6. 创设“权益角”,营造氛围
在教室中设立一个“权益角”,张贴儿童权益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比如“我有权说‘不’”“我有权被倾听”。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孩子参观“权益角”,并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他们的理解。
专家观点: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指出:“环境是幼儿教育的‘第三位老师’,创设一个充满权益意识的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
7. 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开展“权益小课堂”后,教师需要定期评估孩子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绘画等方式,了解孩子对权益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让孩子画一幅“我如何保护自己”的画,从中分析他们的认知水平。
实操技巧: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权益意识评估表”,记录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结
增强儿童权益保护意识,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绘本、游戏、主题活动、多媒体资源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打造一堂生动有趣的“权益小课堂”,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让家长和教师更加重视儿童权益。记住,儿童权益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尊重、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