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政策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设计探究项目?
解答:
在政策大力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背景下,设计一个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探究项目,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设计思路和具体建议:
1. 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生活化的探究主题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比如:
- 自然现象类: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雨是从哪里来的?”
- 生活现象类:如“为什么面包会变大?”“影子为什么会变长变短?”
- 动植物类:如“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植物的根有什么用?”
案例参考: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例如,可以设计“小小园丁”项目,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每天的变化,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结合年龄特点,设计分层探究目标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能力和兴趣点不同,探究项目应分层设计:
- 小班(3-4岁):以感知和体验为主,如“摸一摸冰块,感受冰的融化”。
- 中班(4-5岁):以观察和简单操作为主,如“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纹路”。
- 大班(5-6岁):以动手实验和问题解决为主,如“设计一个小实验,看看哪种材料能让小船浮得更久”。
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李季湄指出,科学探究活动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小班幼儿主要通过感官体验,而大班幼儿则可以逐步引入简单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3. 创设开放式环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开放的环境和多样化的材料支持。教师可以:
- 在教室设置“科学角”,提供放大镜、磁铁、天平、量杯等工具。
- 利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沙子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 引入数字化工具,如平板电脑、显微镜等,增强探究的趣味性和深度。
案例分享:
北京市某幼儿园在科学角设置了“光影实验室”,幼儿可以用手电筒、彩色玻璃纸等材料,探索光与影的关系,甚至尝试制作简单的“皮影戏”,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4. 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幼儿记录与表达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和思考。教师可以:
- 鼓励幼儿用绘画、拍照、录音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 组织“小小科学家”分享会,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语言,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
专家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强调,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注重“做中学”,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
5. 融入跨学科元素,拓展探究深度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课程。例如:
- 与艺术结合:如“用颜料探索颜色的混合”。
- 与数学结合:如“用积木搭建桥梁,测量承重能力”。
- 与语言结合:如“讲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案例推荐:
上海市某幼儿园设计了“小小建筑师”项目,幼儿用积木搭建房屋,同时学习测量、平衡等科学概念,还通过绘画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多领域的融合。
6. 家园合作,延伸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延伸到家庭中,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可以:
- 设计“家庭科学小实验”任务,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彩虹”。
-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亲子科学日”。
- 通过家长群分享科学探究的资源和方法,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指出,家庭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总结
设计幼儿园科学探究项目的核心在于:以幼儿为中心,贴近生活,注重过程,融入多元领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您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提供灵感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