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
Mang ZHong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
螳螂在前一年的秋天产卵,到芒种时节,小螳螂破壳而生。
【二候鹏始鸣】
“鵙”指伯劳鸟,伯劳鸟喜阴,在芒种时节,伯劳鸟开始婉转鸣叫。
【反舌无声】
反舌鸟在芒种时节却慢慢停止了鸣叫。
芒种习俗
【青梅煮酒】
芒种习俗里名气最大的便要属至今尚存的“青梅煮酒”。在江南地区和日本,每逢初夏时节,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涩滋味却令人难以入口。于是妇孺孩童先采摘青梅进行清洗,再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腌渍,或是投入黄酒中煮制。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与曹操“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安苗】
当然芒种作为农业节气,自然也与其他节气一样,有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习俗。从唐朝开始,百姓们逐渐自发组织起名为“安苗仪式”的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这一习俗到清朝道光年间时达到鼎盛。在芒种当天,村中各家族长推举数名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吉时选定,然后每家居民都用新收割的小麦磨粉和面,然后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装在竹箩中作为供品,集中在村社前举行仪式,然后相互交换面饼食用。随着现代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这一习俗也基本消亡。
【送花神】
送花神是流行于文人群体及贵族之间的风雅习俗–祭祀花神。古人相信有专门的神祇管理人间百花,俗称为“花神”。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人间进入暑天会越来越热,不适合花朵开放,所以花神就在芒种这天回天庭,百姓就要在这一天为花神饯别,以感谢花神对人间的眷顾,期待明年再会。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曾非常流行,但现代人基本已经废弃不知。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美食
【制作酸梅汤】
“喝碗酸梅汤,酷暑之下乘风破浪”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都门竹枝词》酸梅汤自古以来就是上好夏日饮品,清代时酸梅汤又称作“土贡梅煎”。
酸梅汤可以清热解暑,止渴生津,夏日炎热,大汗淋漓之间,整个人油油腻腻晕晕乎乎,这时来一杯酸梅汤,就像是炎炎烈日之下一缕清风缓缓袭来,不至于说透心凉,但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制作小馒头】
在芒种时节,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来看一看小朋友做的面点吧!
芒种古诗
“芒”指阳光照耀下翻涌如浪花的麦芒,成熟的麦子等待着被收割。而“种”则代表稻谷,此时是种稻谷的最后时机,提醒人们得抓紧栽种。在古代诗人笔下,芒种时节又将呈现怎样的绚烂多彩?让我们跟随古诗一起品味时节之美。
时雨
宋·
陆游
诗歌
芒种
图文丨杜悦璇
编辑丨宫 杰
审核丨任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