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线照射下,
幕布上显现出动态的形象,
光与影,人与戏,
一个个影偶“活”了起来!
让我们走进专属孩子的皮影世界,
感受皮影的灵动,童真的美好。
项目缘起:
在班级的阅读区里,谦谦和他的小伙伴们阅读了绘本《非遗文化》,这本书借由温馨的文字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讲述了中国传统工艺皮影的来历,幼儿阅读完绘本,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讨论。
幼儿讨论:
壮壮
翊翊
凯锋
基于幼儿对皮影戏的兴趣,一场关于“皮影戏”的探秘之旅正式开启。
教师思考: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传统的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皮影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其是集绘画、雕刻、色彩搭配、光影、音乐、表演于一身的艺术。
孩子们通过上网搜索,结合主题阅读区投放的非遗绘本等方式,了解到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并进行故事表演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会站在白色幕布后面,在灯光下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随后,我们还组织孩子们观看了一场皮影戏。
幼儿讨论:
宇哲
颜序
乐乐
悦悦
蓓颐
通过孩子们的发现和讨论,总结出皮影戏的构成要素:故事、皮影小人、音乐、灯、幕布、背景、纸、木棍等。
教师思考:
《指南》中强调:“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为了追随幼儿对皮影的兴趣,我们接下来开展了系列“好看又好玩”的活动。
01
借由温馨的故事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影子爷爷》讲述了中国传统工艺皮影的来历,通过阅读绘本丰富了孩子们对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的认知,也让小朋友们对于皮影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02
孩子们对于皮影戏的认知,仅仅来自于平时的谈论活动。那么,到底什么是皮影戏?可以怎么玩?……带着这些问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通过观看皮影戏表演、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一次皮影戏大调查。
03
调查完成后,大家非常积极地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小糖
小雅
里里
欣欣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和讨论,总结出皮影戏的构成要素。
教师思考: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在孩子们对影子充满好奇的时候,皮影戏的观赏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开始动脑去思考,尝试认真去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看到了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想法。
04
孩子们在寻找影子的过程中发现太阳光要照在物体上才能出现影子,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用小实验的方式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05
了解了影子的原理后,小朋友们开展了讨论。大家突然发现使用的积木物品一样,但是影子大小、形状、方向都不一样,为了解开谜底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索。
小朋友们观察同一个地点,在不同时间段的影子是不相同的。
“不同时间的影子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我今天才知道”
“他们三个人在中午的时候影子就变得很小了,影子都在别人身上了”
结合小朋友们的观察和讨论,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动手实验,知道了影子的方向大小和光的方向、高度有关。
06
制作光影感官瓶能够丰富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并且可以玩光影游戏。在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孩子们发现玻璃纸在瓶子里容易成团,沾不住瓶身,经过讨论,孩子们尝试用双面胶把玻璃纸黏在瓶子外面,成功制作出光影瓶。
07
戏台已经准备好,接下来小朋友们开始准备表演剧目了,经过几个剧目的删选后,投票最多的《三打白骨精》顺利出圈。
08
孩子们分配好角色后,开始第一次表演。操纵皮影的几位小朋友躲在幕布后,拿着皮影人物准备就绪,演出开始啦……
教师充分挖掘了教育契机,利用多方资源,把“皮影戏”带到孩子们身边,让他们与“皮影戏”进行了一场难忘的邂逅与互动。“皮影戏”不再是那么遥远,它真真切切地在孩子的眼里、双手及身边。这场皮影之旅,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也让幼儿在亲历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感受到了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的热爱。
张灯作戏调翻新
顾囊徘徊知逼真
皮影戏的探索
为孩子通往传统文化探索之路
打开了一扇光怪陆离的窗
怀揣着新奇与期待
继续挖掘中华文化的宝藏……
文稿:卢奇梅
图片:卢奇梅、苏斌如
编辑:汪豫
初审:李羚、崔博
终审:耿媛、李美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