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有意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一班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户外进行晨间锻炼。在运动过程中,知霖偶然跑到斜坡上,并拿起手上的圈圈从斜坡上滚了下来。这一简单的动作立刻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他们发现,除了圈圈,还有很多小的物体,如小球、圆环等,都可以在斜坡上滚动。于是,孩子们纷纷开始寻找各种可以滚动的物品,并兴致勃勃地在斜坡上试验起来。
游戏脉络图
1
斜坡探索记
在初次进行这个游戏时,孩子们满怀好奇与热情,尝试着将各种不同大小的圆形呼啦圈放置在斜坡上,让它们自由翻滚而下。
情景一:会滚动的圆
轩轩手持一个大呼啦圈让它自由地从坡道上滚落下来。他兴奋地转向知霖,指着远处说道:“你快看,我的圈圈滚得多么远。”知霖随即取来一个小球,对轩轩说道:“我的小球滚得还要更远呢。”他说完便将小球轻轻推下斜坡,果然,小球稳稳地滚向了更远处。这一幕令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沉浸在这一趣味横生的游戏中,乐此不疲。
情景二:谁滚得远?
鉴于先前的成功尝试,孩子们的热情愈发高涨,且游戏目的也愈发清晰明确。越来越多的孩子手持各式圆形物件,要参与至这一趣味盎然的游戏之中。
瑶瑶带一颗表面光滑的小球进入游戏,她发现到这颗光滑小球在斜坡滑落时速度比其他物品快。瑶瑶非常兴奋,多次重复实验,并进一步将呼啦圈与小球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呼啦圈在滚动过程中偏离了直线,而小球则稳稳地滚向了远方。
思考与分析
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尚幼,其专注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当面临困难时,他们往往易于产生放弃的念头,且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待提升。多数孩子的游戏行为多局限于表面层次,反复实践让圆形物体沿斜坡滚落。然而,也有少数孩子展现出了探索性的行为特征,他们勇于尝试对比不同物体、预判滚动结果、重复实验,并不断选择多样化的材料以应对挑战。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适度退让为孩子提供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当教师提出问题,“为何某些圆形物体能滚得更远?”这一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索的渴望,也为他们积累了关于斜坡滚动现象的宝贵经验,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了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
2
斜坡诞生记
自斜坡游戏后,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比较重的圆圈滚得比较远。
思悦
亦辰
光滑的小球比毛绒的小球滚得更远。
斜坡太拥挤了。
佳硕
最后孩子们决定自己搭建一个斜坡,于是我们来到了户外建构区,利用方便操作的建构材料,让孩子们自行搭建各种各样的斜坡。
情景一:各种各样的斜坡!
孩子们选择了各种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木质积木进行斜坡搭建,尝试小球、小汽车等材料下滑。
情景二:小球滚偏了
他们观察到,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屡屡在连接处遭遇阻碍,导致方向偏移,最终偏离了坡道,滚出了既定的路径。
问题一:如何能让小球顺利下滑呢?
通过观察,孩子们细致地发现,斜坡之间并非平坦无碍,而是存在着微妙的起伏变化。
一定是因为坡道不平小球才会滚出去!
皓轩
经过一番思考,孩子们开始积极寻找厚度均匀的木板,并重新进行拼搭,以期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他们再次满怀期待地进行了尝试,这一次,小球果然滚得更远了一些。
问题二:如何让小球滚进隧道?
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开心别出心裁地在斜坡上增设了一个“拱门”形状的积木,并兴奋地宣布:“这是我们的隧道!”
然而,随着隧道的加入,孩子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小球在行进到隧道口时,往往会被“拱门”弹开,无法顺利穿越。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孩子们不禁陷入了思索: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茗浩
给斜坡加一个围栏吧!
于是,孩子们搬来了许多木板,巧妙地在斜坡的上方搭建起竖直的木板屏障,而在斜坡的下方,则铺设了横向的木板作为支撑和引导。
第一道围栏
第二道围栏
孩子们再次满怀期待地进行了尝试,这一次,小球在精心设计的坡道与木板引导下,稳稳地滚入了隧道之中!他们欢呼雀跃,为这一小小的成功而兴奋不已。
情景三:小球滚出去了
问题三:如何延长小球在坡道上滚的时间?
经过多次不懈的尝试与调整,小球终于成功地穿越了隧道。然而,遗憾的是,它很快就滚落到了下方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又开始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呢?
这个坡太短了,我再去拿几块积木!
胤博
就这样,在孩子们巧妙地添加了数块长木板之后,小球得以在斜坡上稳稳地滚动更长的距离与时间!
思考与分析
当游戏遭遇诸如小球无法顺畅下滑、难以滚入隧道等挑战时,孩子们并未急于向老师求助,而是耐心地开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孩子初入游戏,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探索并熟悉所提供的材料及环境。在这一探索与熟悉的过程中,孩子所展现的游戏状态,实际上正是他们对材料及环境认知与理解的直观反映。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以观察者的角色细致入微地关注幼儿的游戏进程,尊重并鼓励他们在游戏准备阶段所展现出的种种尝试与探索,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
3
斜坡变形记
尽管小球已经能够成功地滚入隧道,并且滚动的距离也相当可观,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小球在沿坡道滚动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左右碰撞到围栏,以一种“跌跌撞撞”的姿态继续向下滚动。
问题一:如何让小球滚动时不碰到围栏?
经过一番思考,开心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如果我们将坡道加宽,就能为小球提供更加宽敞的空间,这样小球在滚动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撞到围栏了!”
开心
我们可以把坡道加宽!
于是,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搬来了更多的长木板,再次投入到斜坡的搭建工作中。经过一番努力,斜坡变得既宽敞又平坦,小球在其上顺畅地一滚而下,速度之快令人惊喜!
思考与分析
随着游戏的逐步深入,孩子们在游戏探索的征途中再次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意识到,通过增加木板的长度,可以有效延长小球在斜坡上的滚动时间。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正是幼儿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亲自探索的学习历程。
幼儿方面
在斜坡游戏这一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活动中,孩子们犹如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基于既有经验的新一轮思考与创新,使得游戏愈发精彩纷呈。
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深入探究斜坡的奥秘,感知不同圆形物体在不同坡度斜坡上的运动状态,以及影响球体滚动的各种因素等科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并发展观察、对比、验证、反思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激发了他们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与坚持性,为他们未来成长为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方面
在游戏的世界里,教师化身为细心的观察者与耐心的陪伴者,全程关注着孩子们的游戏进程,激发孩子们展现出积极主动、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探究以及乐于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宝贵品质。教师并未依赖自身的经验去直接指导孩子,更没有贸然干预他们的游戏进程,而是巧妙地引导孩子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应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孩子们游戏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紧紧把握这些宝贵的教育契机,以促进孩子们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童生 童长 童美 童好
感谢关注“萧山区南阳第三幼儿园”
随时可看我们新动态哦!
本账号所发布照片、视频均属于幼儿园原创,
版权归属萧山区南阳第三幼儿园。
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谢谢。
编辑:陈扬 韩燕红
一审:施萍萍
二审:韩佳乐
三审:王春华
-公众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