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
——在艺术领域中表达“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林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王彦方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藏的教育资源(歌谣、谚语、书画、工艺品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以及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也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相结合,对构建具有可行性、可推广性的“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质量,以及建立幼儿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五大领域;
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园本课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与教育密不可分,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还传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二十四节气里愉悦的氛围、浓厚的民族文化,能帮助幼儿在体验、了解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还能帮助幼儿健全人格,为其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我园地理位置和本土文化,构建适合我园发展课程《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我园重视每一个节气,开发了不同节气的潜在资源,以适当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鼓励家长积极协同,因地制宜挖掘本土资源、根据时令变化,节气风俗融入园本课程。在园本课程实施中,我们通过设计方案、教师研讨、教师微课展示、优秀教育活动公开课等方式延伸出了一系列以二十四节气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五大领域的园本课程,让幼儿在了解每个节气的风俗活动、风俗食物、农事活动、养生等过程中提高幼儿情操、表达、表现的能力及文化底蕴的积累。
二、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五大领域相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时序性和自然性的统一,它能为“五大领域”教学提供天然的时序。“五大领域”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计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活动,会给我们教师一个明确的时间线索。如:春暖花开、花红柳绿、一叶知秋、踏雪寻梅这些典型的节气气物候特征,会给教师提供“顺势而为”与“顺势而教”的条件和可能,也会在无形中向幼儿传递“自然而然”的心态和日常生活的秩序感。“二十四节气”具有强烈的季节性,是科学领域教学内容编制的基本原则。然而“二十四节气”不仅能与科学领域相融合,也能融合至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学中。例如,在健康领域中,根据“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季节特征来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让幼儿遵循自然规律生活,懂得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在语言领域中,通过吟诵蕴含节气特征的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语言美;在社会领域中,通过制作和品尝节气美食,传承节气文化;在科学领域中,通过直接感知“踏春”“秋收”等节气活动,探索季节更迭时段的自然现象;在艺术领域中,按照一定的旋律演唱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歌曲,运用画笔绘制节气变化和特点,体验色彩和布局之美。可见,以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活动设计将使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更为聚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在艺术领域中表达“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艺术领域分为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两部分。
说到音乐活动,首先会使人联想到“轻松、愉快”。音乐活动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唱自演中感受愉悦,在翩翩起舞中发展个性,在拍打击奏中提高能力。因此,巧妙地借助音乐活动,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其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途径。我园在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融入五大领域的研究下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节气特征的音乐活动,如:惊蛰节气的《春天天气真好》和立夏节气的《夏天来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图片、图谱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幼儿在倾听歌曲中感知到节气的变化和特征,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其次让幼儿在边拍打身体部位边说歌词这种节拍小游戏中去熟悉歌曲的节拍和歌词,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掌握歌曲的节拍和歌词后,幼儿可以选择乐器进行打击乐表演,进一步熟悉歌曲内容和节拍;最后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在开展音乐活动中,教师通过各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和多种形式的变化,动静结合,使幼儿深层次地表达了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同时为幼儿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提供了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自由的、个性创造的活动,是幼儿交流与记录的重要工具。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儿童所有成长因素的最佳表现,通常是在作品本身见到的。”在教学中,我们以美术活动为平台,将“二十四节气”知识点融人其中,让幼儿着手创作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美工作品,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谷雨节气的《留住春天》和芒种节气的《金灿灿的麦穗》。
《留住春天》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图片、视频让幼儿了解谷雨节气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并提出问题引出主题“用什么办法可以留住春天”;其次出示作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幼儿学习使用树叶、花朵在白布上进行拓印;最后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在完成作品后愿意与同伴分享成果,交流制作过程和方法。在开展《金灿灿的麦穗》教育活动时正处于收获的芒种时节,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究周围事物的好时机。教师提前为幼儿准备了成熟的麦苗,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去观察,去触摸,去闻嗅,去揉搓,从多方面了解麦子的特征,接着利用废旧材料“水果塑料网袋”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麦穗,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与同伴一起欣赏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作品不具备高超的技能技巧,甚至可以说有点粗糙,但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个节气的特征和理解,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创作出一幅幅闪着思维灵光的作品,我们尊重理解每位幼儿的创作意图,鼓励他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布置教室环境,这对幼儿进一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渊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语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増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十四节气”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师应在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引领下,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融合,用心教研每一个节气,认真设计每一节教育活动,不断反思和总结教育活动中的不足,积累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幼儿与“二十四节气”同行,在节气变化中大声歌唱,在自然滋养中快乐成长,从而使“二十四节气”真正沉淀于幼儿美丽的心灵,让非物质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