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自己
林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如果你去问问孩子,答案也许会让你感到惊讶。当爱超越了界限,便成了伤害。
在我们幼儿园的读书热潮中,我阅读了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书里字里行间叙述了儿童往往受到“成人”的压抑。成人往往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各种限制。这些描述让我不由得再次思考对幼儿教育的理解。
我们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是不是太过火,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太过关注自我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是孩子需要的样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共读《童年的秘密》,一起去探寻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找寻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自己的顺序性和节律性的,我们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学习奔跑,关于教育要抓住孩子敏感期,适时适当实施教育,从而顺应孩子生长规律,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小班的孩子喜欢一个人玩,喜欢重复自己喜欢的游戏无数遍并乐此不疲。中班的孩子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大班的孩子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而且关系较为融洽,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特点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用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去聆听,让幼儿顺应规律慢慢成长,释放天性,发展个性,实现自我成长。
给予幼儿最大程度的自由
蒙台梭利指出:因为成人喜欢命令幼儿,有意无意中给他们施加了很多压抑的情绪,阻碍了幼儿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蒙台梭利发出对成人的控告,唤醒成人关心幼儿的意识,希望成人解除对幼儿的种种阻碍,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
我们成人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独自探索。我们成人已经被各种规章,各种制度有所约束,所以失去了很多创造性,习惯待在“安全区域”,待在“框框”里的我们便也会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幼儿,从而让幼儿感受到被束缚。
我们需要去领会幼儿的表达,领会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并且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只有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周围才会充满温暖。
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有准备的环境”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只有基于幼儿内心需要而创设的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在书中,蒙台梭利在描述了自己创办的“儿童之家”的环境:在干净的教室里,窗户是低矮的装饰着花朵的,桌子椅子是仿制现代家庭的微型的,玩教具是橱窗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教具。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家”的所有环境,都是基于儿童需要精心创设的环境,孩子们在这个环境中去操作、摆弄以获得经验,并且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是充满自由、快乐的。
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通过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自由自主的、可以让孩子自我表现的平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我们今后应该尽最多的努力帮助孩子创建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供稿:赵誉娴
编辑:董方园
校对:赵 静 周玉红
策划:栗海玲
审核:石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