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说说儿童的观察
——家园共育的助力器
作者 // 朱继文
?
今天就想说说观察这件事。试问,影响保育教育高质量的堵点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教师观察能力是一个方面。
PART.ONE
教育堵点的探寻
-
我们能够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全景扫描观察到儿童的需要吗?
-
我们能够根据时间取样法,覆盖一日中各个环节,用“显微镜”的方式洞察到儿童的发展现状吗?
-
用“放大镜”的方式指向发展的多元教育策略吗?我们能够在动态追踪过程中,建立儿童连续性成长档案吗?
-
我们能够分析儿童的家庭背景与行为表征,支持儿童科学的成长方案,来完整的构建儿童的分析图谱吗?
-
我们能够系统的观察儿童个性需求后,让教育的干预踩准儿童生命成长的节律吗?
-
我们在晚上离园与家长的沟通中,对孩子的发展情况心中是否缺少了真正知晓的底气呢?
PART.TWO
冲突背后的反思
前一段时间,一名园长与我诉苦,幼儿园出现了一件棘手之事:两个孩子在玩游戏时争吵起来,为一块积木应该怎样搭建而有不同意见,情绪之下一名小朋友就用手推了另一个小朋友。被推孩子的家长不依不饶,觉得孩子受了委屈,要求推人的小朋友要当着成人的面再次赔礼道歉。这位家长还生气地吓唬推人的孩子,告诉他以后再欺负小朋友就…….说的很难听,还向幼儿园提出要把推人的小朋友开除。经过园方的再三劝导,家长才同意把推人的小朋友转到其他班级……
-
我询问到:“被推倒的孩子有没有身体受到伤害?两个孩子的心情如何?被推的孩子平时是怎样处理与小朋友之间出现的矛盾的?被推的孩子都与哪些孩子是朋友?”
-
园长补充道:“这是大班的小朋友,两个孩子平时是好朋友,经常会在一起玩游戏,打打闹闹是经常的事情,身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
-
我又追问:“幼儿园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
园长很无奈地说:“孩子们是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
我又深究:“幼儿园邀请过家长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入学准备指导要点》等文件内容吗?家长了解孩子在大班要具备什么能力吗?”
我的连环询问让园长朋友不知道怎样回答。我很理解她,有些文件要求家长与我们教师来共同来学习。
文件中强调:成人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和影响幼儿,以欣赏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幼儿,避免因成人的不当做法给儿童带来负面的情绪,如:大声呵斥幼儿。要求成人要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不愉快的事情,为幼儿做好榜样。
如果家长在学习中了解到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应该保持良好情绪,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能够控制焦虑的情绪,等待孩子的成长,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人给予的最好支持策略。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把平时观察到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记录下来,并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要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认识,家园才能够精准的观察到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在双边的力量中,从孩子发展的视角出发,看到孩子在游戏中的本质,这样也不会把孩子之间“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当作问题解决而荒废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观察是家园共育的支点。
观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我想:教师能观察、会观察、乐观察,才能够品尝到观察的甜头,因为有了细致的观察让许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好朋友提到的这个问题,各个幼儿园都可能会遇到,一般幼儿园采取的方法会是劝导,效果会怎样呢?相信有的时候可能表面解决了问题,但没有专业的观察能力做支持,解决的问题也是表面化的。
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5—6岁幼儿典型表现为:“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那么教师就需要:观察幼儿当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是怎样解决冲突的?是不是用协商方式?是不是能够交换玩具方式?是不是能够轮流游戏……
孩子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的过程,就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的观察能力做支撑,就会向家长没完没了做解释,一味的向被推孩子的家长道歉,认为是老师自己没有照护好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常常会把责任包揽到自己的身上,家长也会自然的认为是教师的照护问题。殊不知,幼儿园本身就是要为孩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空间,孩子在这里用“试商的方式”与人交往,在多次的交往中习得新的经验。
教师并不是去阻碍孩子之间的矛盾的发生者,其实教师根本也阻碍不了孩子们一起游戏和玩耍的愿望,因为每个孩子都是需要与伙伴交往的,交往间就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创设孩子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观察孩子在朋友间交往过程中如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的,支持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家长也要支持教师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儿童的有效发展上,不要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干扰了教师研究儿童的精力和时间,这大概也就是家园共育最好的境界。
PART.THREE
精准选择策略
教师采取什么样的
观察法最贴切呢?
白描和轶事记录方法是教师常用的观察方法,但并不能够满足观察的所有目的。也就是说,基于什么样的观察项目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观察是为了了解儿童的需要服务的,观察是为了儿童有效的发展服务的。如:针对儿童游戏中解决冲突的观察,我们就要采取行为检核方式的连续观察法,而不能用简单的日记描述法或轶事记录法的方式:
把幼儿正常冲突演变成家长矛盾,用务本思维解释,那就是教师对孩子观察能力的欠缺惹出来的,如:一日生活中还没有系统的观察到孩子是怎么面对冲突的?孩子又是怎么解决冲突的?还没有连续性的观察孩子面对冲突的解决方法是什么?还没有通过儿童的表征了解到孩子的行为、态度和心理活动?还没有通过观察形成对儿童冲突解决的数据?这可能是我们对儿童观察的不重视、观察方法的不得当、观察目的的不清晰等原因,造成我们与家长的交流没有精准的依据。
我们应用行为检核表的方式对孩子长时间的观察并进行科学的分析,用专业说话、用案例说话、用事实说话,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面对冲突时的解决方式,让家长了解解决冲突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样,我们与家长的家园联系也就有了针对性,相信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信赖。
对于儿童来讲,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有:要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发生冲突能够协商解决。如果家长理解这是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习到的经验,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冲突的条件,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认识到:打闹恰恰是孩子之间的有益冲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观察孩子是怎样解决的?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啊!
PART.FOUR
贯穿教育全过程
-
以点带面,幼儿园的课程的组织设计与教师的观察是不是相关呢?
-
幼儿园的环境和材料的精准性提供是不是与教师观察也相关呢?
-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也与教师观察能力相关呢?
-
乃至幼儿园的后勤服务的有效保障和支持都与教师的观察能力相联系在一起?
……
在我看来,幼儿园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精准的观察做底色,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我认为教师最基本、最关键的能力应该就是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教师的观察能力牵动着孩子科学的发展评价、牵动着对家园共育的质量、牵动着对环境、课程的有效的实践等等。在与孩子日常的游戏中我们还缺乏用适宜的观察方式精准的观察到儿童的能力水平,还不能够与家长分析儿童发展的现状。
所以,
观察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讲
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END
(声明:内容来源于优师教研,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