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这不仅关乎幼儿的社交技能发展,更是培养其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结合了专家的观点和实践案例,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分享。
1. 榜样示范
幼儿天生具有模仿性,教师的行为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言:“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教师的影子。”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分享的行为,如与同事分享教学资源、与幼儿分享点心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享。
2. 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真实的分享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分享的乐趣。例如,可以组织“分享日”活动,让幼儿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图书,与其他小朋友交换体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指出:“情境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
3. 情感引导
在引导幼儿分享时,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帮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例如,讲述《彩虹鱼》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分享能带来友谊和快乐。
4. 正向强化
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正向强化能增强行为的重复性。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贴纸奖励等方式,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5. 合作游戏
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或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自然产生分享的需求。例如,进行“搭建积木”游戏,幼儿需要共同使用积木,这促使他们学会分享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提到:“合作游戏是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有效途径。”
6. 家园共育
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分享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例如,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孩子分享物品,并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
7. 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性格和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在引导分享时应尊重个体差异。对于较为内向或不愿分享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通过小步骤逐渐引导,避免强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认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
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通过榜样示范、情境创设、情感引导、正向强化、合作游戏、家园共育和尊重个体差异等多维度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和实践分享,为其未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方法,幼儿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分享,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