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数智化时代,运用数智化手段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培养科学思维,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如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所说:“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借助数智化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是几点专业建议:
1. 引入互动式科学教育工具
利用平板电脑、智能白板等设备,结合互动性强的科学教育APP或软件,如“ScratchJr”“Toca Lab”等,让幼儿通过触摸、拖拽、观察等方式,直观地理解科学现象。例如,通过虚拟实验,让幼儿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兴趣。
2. 运用AR/V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能够为幼儿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比如,通过AR技术,幼儿可以用手机或平板扫描图片,看到动物、植物的3D模型,甚至“走进”海洋、森林等场景,直观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概念。
3. 数据化记录与分析,支持个性化教育
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提问频率、实验完成情况等,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学习特点。例如,某位幼儿对天文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反馈,为其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天文科普视频、星空投影仪等,实现个性化教育。
4. 结合STEAM教育理念,设计跨学科活动
STEAM教育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的融合。例如,设计一个“搭建桥梁”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编程软件设计桥梁模型,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并通过实验测试桥梁的承重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利用在线资源,拓展科学教育内容
借助互联网资源,如科普视频、在线科学实验课程、虚拟博物馆等,丰富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观看“国家地理儿童频道”的科普视频,幼儿可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参与在线科学实验课程,幼儿可以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火山模型、观察水的浮力等。
6. 家园共育,借助数智化平台促进家长参与
利用微信小程序、幼儿园APP等平台,向家长推送科学教育资源和活动建议,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家庭科学实验指南”,与幼儿一起完成“彩虹牛奶实验”或“自制望远镜”等活动,增强亲子互动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7. 培养幼儿的数智化素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数智化素养,如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天气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智能设备记录天气数据,并通过简单的图表分析天气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
案例分享:
某幼儿园在开展“小小科学家”主题活动时,利用智能机器人“小度”作为“科学助手”,与幼儿进行互动问答。幼儿可以通过语音提问,如“为什么天会下雨?”“植物是怎么生长的?”等,机器人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解答,并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种数智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
总结:
数智化手段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工具。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所言:“技术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在运用数智化手段时,教师应始终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