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学习故事评价法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与创新合作能力发展
认识学习故事评价法的核心价值
学习故事评价法(Learning Stories)源自新西兰,是一种叙事性评价方法,由Margaret Carr教授在”Te Whariki”课程框架中提出。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学习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教师和儿童都能看到成长的真实轨迹。”
这种方法与传统评价相比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记录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历程
- 重视关系而非孤立表现:观察幼儿与同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
- 强调优势而非不足:发现每个孩子的”哇时刻”(Aha moments)
促进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社会情感能力是幼儿未来幸福人生的基石。”学习故事能有效支持这方面发展:
1. 聚焦社会互动情境
在选择观察点时,优先关注以下场景:
- 冲突解决时刻(如轮流玩玩具时的协商)
- 互助行为(如帮助同伴系鞋带)
- 情感表达(如安慰哭泣的朋友)
记录示例:”今天小雨看到小明的积木倒了,主动帮他扶起来,还分享了自己的三角形积木作为屋顶。这体现了她的同理心和合作意愿。”
2. 使用促进性语言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建议:”评价语言要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孩子心灵。”具体方法:
- 描述具体行为:”你用三种不同方式邀请乐乐加入游戏”
- 指出社会技能:”你等待轮到自己时才发言,很有耐心”
- 关联情感发展:”你发现自己画错时没有生气,这种情绪管理真棒”
3. 建立”情感词汇墙”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研究,丰富的情感词汇能提升幼儿自我认知。可以在学习故事中:
- 标注观察到的情感表现:”满意”、”沮丧”、”兴奋”
- 与幼儿共读故事时讨论角色感受
- 制作”我们的情绪故事”专题册
培养创新合作能力的实践路径
深圳市莲花北幼儿园园长史勇萍提出:”创新与合作就像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学习故事的运用方式:
1. 捕捉创造性瞬间
关注以下创新行为指标:
- 非传统材料使用(如用积木当电话)
- 问题解决策略(如何搭更高的塔)
- 角色扮演中的创意表现
创新记录技巧:
“今天建构区,你们用纸筒和木板搭建了’会转的摩天轮’,这个平衡装置的想法很独特!”
2. 设计合作性学习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团队建议采用”小组故事”形式:
- 记录3-4名幼儿的共同探索
- 拍摄合作过程的序列照片
- 邀请幼儿互相补充叙述
示例结构:
- 任务挑战(如共同搬运大型积木)
- 分工演变(从争抢到各司其职)
- 突破时刻(找到平衡点的欢呼)
3. 建立”创意合作档案”
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档案记录法”:
- 收集同一主题的多次探索记录(如”我们的树屋”系列)
- 展示解决问题的迭代过程
- 用时间轴呈现能力发展
教师的反思与支持策略
关键反思问题(来自李跃儿芭学园实践):
- 我的观察是否足够开放,捕捉到了意外亮点?
- 故事记录是否呈现了幼儿的完整思考过程?
- 如何基于这个故事设计下一步支持?
支持策略金字塔:
- 基础层: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材料
- 中间层:设计需要协作完成的挑战任务
- 高层:组织”创意分享会”,鼓励相互学习
家长参与的学习故事循环
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建议建立”3R家园互动模式”:
- Record(记录):教师撰写学习故事
- Respond(回应):家长添加观察补充
- Reinforce(强化):家庭延伸相关活动
家长指导语示例:
“这个故事中小明尝试了三种方法拼图,您在家发现过类似的坚持行为吗?”
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1:如何避免评价主观性?
- 对策:采用”描述+照片/视频+幼儿原话”铁三角记录法
问题2:时间不够怎么办?
- 对策:建立”快速记录表”,用符号记录关键行为,放学后补充细节
问题3:幼儿不感兴趣?
- 对策:将故事制作成”有声书”,用幼儿自己的语言讲述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总结道:”学习故事不是评判孩子的标尺,而是照亮成长旅程的手电筒。”当教师将观察视点从”欠缺什么”转向”拥有什么”,幼儿的社会情感与创新合作能力就会如春园之草,日有所长而不自知。建议每周聚焦2-3名幼儿,进行深度追踪,两个月后您将惊讶于这种方法的转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