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进行时】幼儿教师这样充电最有效!5个让园长都点赞的速成秘籍⚡
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教研主任,我特别理解老师们面对幼小衔接时的知识焦虑。上周我刚参加完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专题研讨会,她提出:”幼小衔接不是知识抢跑,而是发展适配”。今天就用我们园所验证过的”5维充电法”,带您快速升级知识库👇
🌟 一、精准锁定知识缺口(3天速查法)
1️⃣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用荧光笔标出大班重点指标
2️⃣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入学准备阶梯表”做差距分析
3️⃣ 录制10个幼儿区角活动视频,用《儿童行为观察量表》做编码分析
🎯 案例:深圳莲花北幼儿园通过”影子跟岗”,让教师记录小学新生第一周的30个不适应场景,针对性研发了”课间十分钟”模拟课程。
📚 二、建立”知识立方”资源库(按模块分类)
• 认知发展:推荐山东师范大学董会芹教授的《执行功能训练游戏50例》
• 社会适应:借鉴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社交问题解决九宫格”
• 学习品质:必备《美国幼教协会持续性注意力培养方案》
💡 三、沉浸式学习法(每天30分钟)
• 晨间”知识胶囊”:收听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语言衔接微课》
• 午间”案例解剖”:分析一个安吉游戏中的数学思维萌芽
• 放学后”移动教研”:在”优师教研”APP参与话题讨论
🎁 附资源包:
✅ 日本藤幼儿园《入学适应评估量表》(汉化版)
✅ 南京鼓楼区《趣味前书写》活动集锦
✅ 香港教育大学《STEAM衔接项目》视频课例
记住李季湄教授的话:”最好的幼小衔接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您还遇到过哪些衔接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和我深度交流~ #幼小衔接 #教师成长 #学前教育干货
[互动提问]:
Q:如何判断绘本是否适合衔接期?
A:试试”三看法则”:看图画细节量(渐进增加)、看文字重复率(逐渐减少)、看主题复杂度(从家庭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