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每一次发现,每一次观察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的课程探索就从秋日里孩子们的一个“大发现”开始。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寻秋,发现了落叶、果子、干草等各种“秋日宝贝”。
突然孩子们看到了放在绿化带里的木头,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属是个“大”发现。一两个小伙伴搬不动,于是呼朋唤友没一会儿功夫,“大家伙”就被大家扛了起来。
一起来思考
木头大猜想行动中……
可以……
婉妤:做成一艘船
砚书:把它切成两
一航:用来烤火
澜儿:做成一条龙
珞祺:做一个衣架
婧宜:变成一辆火车
晟瑄:做个房子
菱儿:可以骑在上面
用绳子把木头
绑在轮胎上
可以做一辆能乘坐很多人的火车
给木头涂上漂亮
的颜色
教师发现:
自然环境下“自主发现”,给予了孩子更大的创想空间。一根平时看到平凡无奇的木头,却在“秋日寻宝”的任务中、成了孩子们“重大发现”。这些有意义有目的的探索活动,赋予了孩子“非同一般”的使命,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好奇心。《评估指南》中指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于是,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组织进行了“木头大猜想”的研讨,为下一步探索做好了准备。
初探木头——感知木头的特性
哇,这个木头竖起来真高呀~
我来数一数,长度有8块地砖那么长
那我们接下来可以怎么做呢?
给木头涂上颜色吧!
于是孩子们开始各处寻找材料……
在秋日区域收集“秋天素材”,在美工区找来了颜料、超轻黏土,还给木头垫上了报纸,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啦!
落叶区
|印上小花
|种上小树
经过孩子们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木头的一半已经涂画好了,由于颜料未干,那另一半怎么涂呢?
一起来思考
如何让木头干得快一点?
让风吹一下,就会干的。
太阳晒一下也会干的。
还可以用吸管吹,让它干得快一点。
经验回溯
木头的长度大概是8块地砖的长度
木头是圆柱体,绘画的时候需要围着它绘画整一圈
风、太阳都能让木头快点晒干
教师发现:
幼儿在第一次探索中发现木头的“长度”,这也是木头最大的特性。在后来绘画装饰中,幼儿通过“如何让木头干得快一点”这个问题,感知到了木头是圆柱体这个特性,它四面都是树皮,绘画时需要围绕画一圈画。通过实际绘画这个操作,幼儿潜移默化的感知到了“立体图形”这个概念。
在有了第一次探索后,幼儿对木头关注也渐渐减弱了。直到冬至的护树行动,孩子们给幼儿园里的树木都穿上了衣服,这时他们突然想到了之前的木头,除了绘画装饰以外,我们的木头也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呀,于是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探索。
再遇木头——木头“穿衣”
? 护树行动
在护树行动中,小树都穿上了暖暖的衣服,小树变得十分好看。我们也要给木头“打扮”一下。
木头“穿衣”
材料准备:毛衣、毛线、棉衣
套上软软的毛衣
绑上一圈圈好看的毛线
推着木头往前滚,这样毛线就能绕到木头上去了。
教师发现:
值得欣慰的是在冬至的护树行动中,孩子们又想起了木头,于是就有了给木头“穿衣”的想法。它们利用毛线、毛衣等这样的低结构材料对木头进行了装扮,在材料的组合过程中,幼儿又尝试了很多办法,有用到“套”进去的方法,也有用到“绑”上去方式,还有用到“推”动木头,使木头滚动起来的方法。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木头穿衣”后孩子们对木头的兴趣被再次点燃,一次两个孩子在草地上对话的经历,又有了新的想法。
玩转木头——搭建跷跷板1.0版
对话:生发主题
婧宜:我想到了一个好玩的办法。
婉妤:是什么好玩的办法?
婧宜:我们可以玩跷跷板游戏。
婉妤:这个主意不错哦,不过我们现在好像还跷不起来,怎么办?
婧宜:我们可以去找个东西,放在木头的中间,这样木头就可以两边动起来了。
婉妤:那我们去找材料吧!
好像有点跷不起来,怎么办?
一起来思考
跷跷板跷不起来怎么办?
婉妤:将沙袋叠起来试试
婧宜:好像好了一点了。
婉妤:我们还可以去寻找其他材料。
依次尝试后发现:
筐不是很合适,在玩时就破了。
轮胎可以,且两个轮胎高度正好。
砖头也是十分坚固。
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探索成果吧!
教师发现:
初次体验自制一个简易跷跷板,利用前期经验搭建跷跷板,在一上一下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有些材料不够坚固,不适合当做跷跷板,于是又去尝试了几种相对坚固的材料,最后得出结论砖头和轮胎是比较好的选择。孩子们在亲自尝试中进行对比,最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在孩子们眼里“跷跷板游戏”也变得比它本身更好玩了。
随着孩子们第一次“试验”成功,他们马不停蹄的想把这个“游戏”介绍给小班弟弟妹妹,于是乎,他们又一次行动了。
玩转木头——好玩的跷跷板2.0版
召开儿童会议,我们该采用哪种方式邀请小班弟弟妹妹和我们一起游戏呢?
绘制活动海报
去小班进行宣讲
小班弟弟妹妹们一下子围拢了过来,他们对跷跷板也充满了兴趣。
带上弟弟妹妹体验啦
妹妹别害怕,我来扶着你,这个跷跷板可好玩啦!
抱紧我哦,跷跷板游戏开始啦!
经过多次尝试,妹妹可以独立玩跷跷板啦!
在玩的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玩时普遍都有些害怕的情绪,他们双手都死死抱住木头。这些小细节被中班哥哥姐姐们看在眼里,那我们怎么才能让跷跷板更安全呢?
一起来思考
如何才能让跷跷板更加安全呢?
于是孩子们决定对木头进行改造。
嘉樾:那怎么改造呢?
林嘉:可以装上扶手,在跷跷板的时候, 可以扶住扶手,他们就不会觉得害怕了。
潼潼:那要怎么装上扶手呢?
彤彤:我们去找保安叔叔吧!
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带有扶手的跷跷板终于做成啦!孩子们幸福的跑上前去体验。
下次可以邀请更多的弟弟妹妹们来玩,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教师发现:
自从有了分享欲望,想向小班的弟弟妹妹们分享好玩的跷跷板游戏开始,幼儿就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绘制海报、自行宣讲、牵手弟弟妹妹游戏,在弟弟妹妹游戏时,能发现“弟弟妹妹害怕”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改造跷跷板的方案。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已是活动的主导者。
在跷跷板游戏升级后,孩子们又开始尝试其他的可能。木头还可以变什么?又一次探索开始了……
解锁木头——木头的N种玩法
木头火车开来啦!
木头小汽车,可以在地上跑哦!
坐上木头摇橹船,摇啊摇到姚家荡。
教师发现: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一定要给他们勇于尝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丰富体验远比成人看到的“成果”要多得多。无限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去表达、去尝试、去体验成功与失败。
教师后记
-
活动探索更加倾向于幼儿兴趣和经验取向
结合《评估指南》第27条,我们一直在探寻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兴趣与经验发展目标的契合点。通过“秋日里的大发现”教师很好的捕捉到了幼儿的敏感期,帮助幼儿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不断有新的收获。从最初的感知木头的特征,到注重木头“外在”的木头“穿衣”,再到后来对木头进行升级改造的“跷跷板游戏”。幼儿的经验正从外在向内在转变。最后的创新又是给予幼儿无限的可能,为下一步探索的升级改造做好了准备。
-
活动材料运用更加低结构化和多元化
在此次探索中,幼儿运用的都是低结构化的材料,正是这些低结构材料的利用,给予了幼儿无限想象的空间,让幼儿的操作和探索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木头、砖头、轮胎、毛线这些低结构材料的相互组合生发了多种可能性,跷跷板、火车、汽车、轮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材料的组合和利用也在无限衍生。
???
编辑|中三班
审核|园 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