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创新实践:让教育从”园所独奏”走向”家园交响”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在这个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家园共育已从”加分项”变成了”必答题”。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推进,家园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该如何顺势而为,创新开展家园共育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重要课题。
一、政策解读:家园共育已进入”法治时代”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进入法治化轨道,也为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近年来,多项重要政策都对家园共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家园共育”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强调要”建立常态化的家长开放日制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
-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这些政策释放出明确信号:家园共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附加工作,而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二、家园共育活动创新策略(实践宝典)
1. “破冰行动”——建立信任关系是前提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说:”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我们可以尝试:
- “3个1″暖心工程:开学第一周发送1条个性化问候短信、进行1次深入家访、收集1份幼儿成长小档案
- 家长”入园体验日”:邀请家长以”见习教师”身份参与半日活动
- “咖啡时光”非正式会谈:每月一次在轻松氛围中与家长交流教育理念
2. “资源众筹”——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提出:”智慧的教师会挖掘每位家长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
- 开设”家长职业资源库”:根据家长职业特点设计”家长课堂”(如医生家长讲卫生保健、厨师家长教美食制作)
- 建立”家长义工团”:设置图书管理员、活动摄影师、种植指导员等岗位
- 发起”家庭资源漂流”:鼓励家长分享闲置玩具、绘本、工具等建立共享资源中心
3. “技术赋能”——数字化沟通新范式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无限可能。”建议尝试:
- 开发”幼儿成长电子档案”小程序:实时记录并分享幼儿在园成长点滴
- 创建”班级播客”:定期录制孩子的声音故事、童谣传唱等音频内容
- 运用”互动式微课”:将育儿知识制作成3分钟短视频+互动问答
4. “沉浸式体验”——让家长真正走进儿童世界
借鉴安吉游戏创始人程学琴的”真游戏”理念:
- “游戏同频”工作坊: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幼儿园区域游戏,体验”玩中学”
- “亲子项目学习”:围绕一个主题(如”我们的社区”)开展家庭探究活动
- “角色互换日”: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体验彼此的生活
5. “个性化支持”——满足不同家庭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家园共育要避免’一刀切’。”建议:
- 制定”家庭需求评估表”:了解每个家庭的教育痛点和需求
- 设立”家庭教育私人顾问”:为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提供一对一指导
- 开发”家长自助学习包”:根据不同育儿困惑提供定制化资源包
三、关键成功要素
- 专业引领:始终保持教育者的专业立场,避免变成”家长服务中心”
- 持续互动:建立定期、系统、深度的互动机制,避免”一阵风”式活动
- 科学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成长档案、活动观察等方式评估共育效果
- 文化敏感:尊重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
- 边界清晰:保持专业边界,不越位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亲爱的老师们,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在这个教育协同的新时代,让我们以政策为指引,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不断创新家园共育形式,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美好愿景!您有哪些家园共育的好做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