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小暖心天使:幼师引导幼儿关爱他人的8个”魔法时刻”》
(文末附实操工具箱+经典绘本影单推荐)
一、【理论基础:从”自我中心”到”共情萌芽”】
根据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出的”情感脚手架”理论,3-6岁幼儿的共情能力发展要经历 “察觉情绪→理解原因→学习回应” 三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的研究则发现,2岁起幼儿就会出现自发安慰行为(如给哭泣同伴递玩具),这是培养关爱行为的黄金窗口期。
二、【实操策略:把关爱变成”看得见的游戏”】
1. 情绪温度计法(晨间入园必备)
做法: 在班级墙面设置”心情云朵”贴板,孩子们用不同颜色便签标注心情(红色生气/蓝色伤心/黄色开心)。教师引导:”小雅的云朵变蓝了,谁有好办法帮她转黄色?”
案例: 北京蓝天幼儿园王园长分享,持续使用此法后,中班幼儿自发形成了”暖心小分队”,会主动给情绪低落的同伴倒水、讲笑话。
2. 照护角色体验日
创新点: 每周设定”小妈妈/小爸爸日”,让孩子负责照顾班级玩偶/植物角。
进阶版: 深圳某园创新的”婴儿袜子挑战”——让孩子尝试单手穿袜子(体验残障人士不便),再讨论如何帮助特殊人群。
3. 感恩盲盒行动
操作: 准备神秘盒子,每天由1名幼儿抽取”关爱任务卡”(如:”发现3个帮助别人的瞬间””给保洁阿姨一个拥抱”),次日分享执行情况。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特别推荐此方法,能培养持续性观察习惯。
三、【化解常见困境】
Q:孩子说”我帮助他,但他不谢谢我”怎么办?
回应话术:
“你主动帮助的样子本身就在发光呢!(肯定动机)
也许他忘记说了,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忘记对爸爸妈妈说谢谢呀~(共情引导)
不过听到感谢确实很开心对吧?下次老师先说谢谢你做榜样好不好?(情感补偿)”
四、【资源支持】
▶️ 影单推荐
-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学会换位思考)
- 《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尊重差异)
📚 延伸工具
- “爱心存折”记录本(每页可贴帮助他人的照片/图画)
- 新加坡幼教界流行的”H.A.P.P.Y.”原则海报:
Hug(拥抱)→ Ask(询问)→ Pat(轻拍)→ Play(陪伴)→ Yummy(分享食物)
★ 关键要诀: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关爱教育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让孩子在 被爱浸泡 的环境中,自然长出的能力。”建议教师每天至少给每个孩子3次积极反馈(如:”你刚才扶起小椅子的时候,老师心里暖暖的”),让善意流动起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光时刻”✨ 哪次孩子的关爱行为最让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