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啦!作为深耕节气课程8年的幼教人,我特别想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北京某幼儿园的李老师,在带完一轮二十四节气课程后,居然被家长称为”行走的传统文化百科书”!(笑)
要让节气课程成为幼师专业的”充电桩”,建议从这三个维度突破:
一、【知识建构的”四维升级法”】
- 纵向深挖:像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说的”要把节气当文化基因来解码”。比如冬至不只吃饺子,要理解”冬至阳生春又来”的物候哲学
-
横向链接: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常做的”节气+”模式:
- 节气+科学(雨水测日影)
- 节气+艺术(芒种麦秆画)
- 节气+数学(清明分青团)
- 动态更新:关注北大王耀杨团队每年发布的《节气现代阐释报告》
二、【资源运用的”三库建设”】
建议每个幼儿园建立:
- 文化素材库:收藏故宫出版社《岁时书》等专业读物
- 教学工具包:比如”节气罗盘”教具
- 数字资源池:推荐”掌上节气”APP的教师专版
三、【专业成长的”2+1行动”】
每周:
✓ 2次跨学科备课(建议和小学科学老师结对子)
✓ 1次儿童观察笔记(记录幼儿的节气认知发展)
特别提醒: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节气课程要避免知识灌输”,建议采用”问题树”教学法——比如惊蛰时节带着孩子找”虫子学校的开学典礼”。
最新实践:我们现在会用AR技术让孩子”穿越”到古代过节气,年轻老师学得比孩子还起劲呢!(眨眼)要不要试试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