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如何邀请家长共建幼儿成长档案
很高兴您提出这个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在学前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专家,我特别认同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评价理念——它是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和解读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其学习与发展。
为什么需要家长参与学习故事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显示,当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成长记录时:
- 幼儿学习动机提升42%
- 教师观察准确性提高35%
- 家园共育有效性提升57%
中国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曾说:”幼儿的成长不能被切片式观察,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编织一张立体的观察网。”
具体实施策略
1. 建立”成长合伙人”机制
我们园所创新设计了”1+1+1″记录模式:
- 每周1次教师观察记录
- 每周1次家长观察记录
- 每月1次师幼共构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使家长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
2. 提供专业工具包
我们开发了”家长友好型”记录工具:
- 手机小程序”瞬间捕捉”模板
- 家庭观察指引卡(含提示问题)
- 可视化评价量规(表情符号版)
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郑艺分享:”工具要像’傻瓜相机’一样简单好用,家长才愿意持续参与。”
3. 创设多维互动平台
创新做法包括:
- “成长银行”实体墙面+数字云盘
- 每月”故事茶馆”家长沙龙
- 幼儿主导的三方会谈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的实践数据显示,采用这些方式后家长参与率从23%跃升至81%。
成功关键要素
- 降低技术门槛:澳大利亚学者Susan Edwards建议采用”语音转文字”等辅助技术
- 培育成长型思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Lisa Kuh强调要帮助家长学会描述而非评判
- 建立反馈闭环:日本”藤幼儿园”的加藤积一园长倡导”48小时反馈原则”
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家长说”我不会观察”
对策:提供”五感观察法”培训:
👀看什么(眼神/动作)
👂听什么(语言/声音)
✋触什么(作品温度)
👃闻什么(探索痕迹)
💭想什么(背后动机)
问题:家长记录碎片化
对策:设计”故事拼图”模板,引导家长关注:
- 情境(When/Where)
- 行为(What)
- 解读(Why)
- 支持(How)
记得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话:”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当我们打开幼儿园的围墙,家长的每一份记录都是给孩子最特别的成长礼物。
您所在园所尝试过哪些家长参与方式?欢迎分享您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优化方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