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程性成长档案如何记录幼儿音乐理解深化”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提出的”三维立体观察法”,这个理念特别适合记录艺术领域的发展。让我们从幼教实践的角度,用”看得见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抽象的音乐理解过程。
🎵 记录工具可以这样设计:
- 多模态记录矩阵(参考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音乐反应量表”)
- 肢体反应:用照片记录幼儿随音乐摇摆、拍手的频率变化
- 语言表达:用录音转文字记录幼儿描述音乐的词汇演变(如从”好听”到”像小鸟在飞”)
- 美术表征:收集幼儿听音乐后的涂鸦作品,观察从乱线到有节奏的图形变化
- 成长追踪时间轴(北京北海幼儿园王鑫园长推荐的策略)
以《雪人之舞》欣赏为例:
初接触期:记录幼儿是否会跟着节奏跺脚(✓/△/×)
重复欣赏期:标注幼儿能否预测音乐强弱变化(画↑↓符号)
创新表达期:拍摄幼儿用纱巾表现旋律起伏的短视频 - 深度学习检核表(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文档记录法)
我特别设计了一个音乐理解的”四阶彩虹指标”:
① 生理反应层(心跳/呼吸变化)
② 情感共鸣层(表情/语调记录)
③ 符号表征层(自创舞蹈/图画)
④ 文化理解层(联系生活经验)
🎼 实操建议:
- 3×3记录法(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的经验)
每周3次随机记录,每次3分钟短视频,重点捕捉: - 眼神专注程度
- 身体协同性
- 即兴创作表现
- 音乐日记对话(日本白梅学园大学的汐见稔幸教授方法)
让幼儿对着录音笔说:”今天听的音乐让我想到…”,教师用不同颜色标签标注联想类型(自然/故事/生活) - 家长协同记录(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估体系)
设计家庭音乐观察表,记录幼儿日常生活中: - 自发哼唱改编歌词的频率
- 对环境声响的敏感度(如雨声节奏)
特别提醒:广州东方红幼儿园林举卿园长提出要建立”音乐理解成长地图”,建议在档案中加入:
- 音乐元素感知发展轴(节奏→旋律→音色→结构)
- 情感体验进阶表(愉悦→共情→审美)
- 文化认知扩展网(从儿歌到民谣到古典)
最后分享一个我在海淀区示范园看到的创新做法:他们用”音乐优师教研”墙面互动档案,不同颜色的果实代表:
🍎红色果实:节奏感知
🍐黄色果实:旋律记忆
🍇紫色果实:情感表达
每学期末和孩子一起”收获音乐果实”,特别有仪式感!
这些记录方法的核心要义,就像中央教科所刘占兰研究员强调的:”要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哇时刻’,更要记录持续发生的’啊哈过程’。”建议老师们可以尝试用”音乐理解发展性检核表”(文末可提供模板)来系统追踪哦!
需要任何具体的记录表模板或想了解某个年龄段的具体实施案例,欢迎随时交流。音乐智能的发展就像彩虹,需要多棱镜的记录才能真正折射出它的光彩!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