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绽放教育魅力——节气课程的创新实践指南
在教育改革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双重背景下,节气课程正成为幼儿园特色教育的热门选择。作为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专家,我曾见证过无数节气课程的精彩实践,也看到过不少教师对如何开展节气课程的困惑。今天,我将系统分享如何让节气课程成为培养幼儿多元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节气课程:不只是传统文化教育
节气课程的价值远超过简单的传统文化传承。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研究,”节气是连接儿童与自然的天然桥梁”。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则发现,节气活动能显著提升幼儿的观察力、探究意识和审美情趣。
节气课程的独特优势在于:
- 时间周期性:24个节气形成自然的教育节奏
- 内容综合性:融合自然、科学、艺术、健康等多领域
- 体验直接性:与幼儿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紧密相连
- 文化传承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二、节气课程中的能力培养框架
基于多年实践观察和研究,我总结了节气课程中可重点培养的六大核心能力:
- 观察探究能力 – 通过自然现象观察、季节变化记录等
- 艺术创造能力 – 节气主题美术、音乐、戏剧等活动
- 身体运动能力 – 传统节气游戏、农事模仿动作等
- 社会交往能力 – 节气庆典、合作任务等集体活动
- 数学认知能力 – 节气中的数量、时间、空间关系体验
- 语言表达能力 – 节气故事、儿歌、个人经验表述等
三、让节气课程”活”起来的创新策略
1. 打造沉浸式节气环境
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环境是无声的课程。”我建议教师们:
- 设立”节气角落”:陈列当季自然物、节气相关图画书等
- 设计”节气日历”:幼儿每日标记,感知时间流逝
- 布置”节气餐桌”:展示当季食材及简单食育知识
- 创建”节气声音墙”:收录季节特有的自然声音
某幼儿园在立夏时节,将走廊布置成”夏之长廊”,悬挂幼儿手工制作的彩色蛋兜,墙面展示孩子们测量的影子变化记录,角落摆放着新摘的枇杷和樱桃,让整个空间充满立夏气息。
2. 开发五感体验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幼儿学习的关键在于多感官参与。”每个节气都可设计:
- 视觉活动:如清明绘柳、大雪剪雪花
- 听觉活动:如谷雨听雨声、秋分辨虫鸣
- 嗅觉活动:如白露闻桂花、小满嗅麦香
- 味觉活动:如冬至包饺子、芒种尝新麦
- 触觉活动:如惊蛰摸春泥、霜降触落叶
我曾指导一所幼儿园开展”小雪摸冬”活动,孩子们蒙眼触摸冰凉的石块、干燥的树枝、蓬松的棉花(模拟雪),用触觉感受冬天的特质,效果非常显著。
3. 开展持续性探究项目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提倡:”让节气成为长期探究的主题。”例如:
- “秋分测日影”项目:连续一周同一时间测量记录日影长度
- “小满观麦”项目:从播种到抽穗的完整观察记录
- “大寒御寒”项目:探究动物和人类的不同御寒方式
北京某幼儿园的”春分竖蛋”项目持续了三周,孩子们尝试在不同材质表面、不同时间、不同方法下使鸡蛋竖立,教师则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平衡原理,最后孩子们用图画和简单符号记录了”竖蛋秘籍”。
4. 创新融合现代元素
传统节气活动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
- 科技融合:使用平板电脑记录植物生长,用显微镜观察雪花晶体
- 艺术创新:用光影游戏表现节气变化,用废旧材料制作节气装饰
- 跨文化对比:对比中西方的季节节日,如冬至与圣诞节
- 社区联动:邀请老人讲述节气记忆,组织亲子节气活动
成都某幼儿园在冬至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包饺子,还加入了”光影冬至”环节,使用投影仪探索最短日影的形成原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四、节气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点
-
年龄适配性:
- 小班:侧重感知体验,活动短而有趣
- 中班:增加简单探究和表达环节
- 大班:鼓励深入研究和创造性表现
- 地域适应性:
南方幼儿园可强化”梅雨””回南天”等地域气象现象,北方则可突出”飘雪””冰冻”等特色。 - 安全第一:
所有户外活动和实物操作必须做好安全评估,如防过敏、防滑等措施。 - 家园共育:
设计家庭延伸活动,如”寒露采菊”亲子任务,让教育延伸到家庭。
五、评价与反思:让节气课程持续生长
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建议:”评价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和思维发展。”可采用:
- 作品分析法:收集幼儿的节气绘画、手工等作品
- 观察记录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语言
- 成长档案法:建立幼儿节气学习的个人档案
- 反思日记法:教师撰写实施过程中的感悟和改进思路
我曾参与评估一个”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建设,通过对比实施前后幼儿的自然观察记录能力,发现有85%的幼儿在观察细致度和记录系统性上有显著提升。
结语
节气课程是培养幼儿多元能力的富矿。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更应是创新实践的引领者。让我们以专业智慧和创造激情,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为孩子们编织出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记住,最好的节气教育不仅让孩子知道”是什么”,更能激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现代教育理念重新诠释,在幼儿园这片沃土上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