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像”感官全开的雷达”,关键是如何把这份天然的观察力引向科学探究的道路。
在去小学化的背景下,培养观察力要把握三个黄金原则(结合我的实践经验):
🌟【游戏化浸润】
推荐”自然侦察兵”游戏:带着放大镜在校园里开展”寻宝任务”(比如找5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北京丰台一幼的王园长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个孩子通过这个游戏,竟然发现了蚂蚁会用树叶当”遮阳伞”的趣味现象,这就是典型的观察力升华。
🖌️【多感官联动】
杭州西湖区学前教育教研员沈颖洁特别强调”五感观察法”。比如认识苹果时:
- 看纹路(视觉)
- 闻果香(嗅觉)
- 听啃咬声(听觉)
- 摸果皮触感(触觉)
我们园做的”神秘箱”游戏,孩子仅凭触觉就能区分8种蔬果,观察精度显著提升。
📊【持续性记录】
借鉴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成长云”计划:
• 小班:用贴纸记录植物生长变化
• 中班:绘画日记记录蚂蚁路线
• 大班:自制天气日历符号系统
他们的追踪数据显示,经过系统训练的孩子,观察持续时间能从3分钟提升到15分钟。
特别提醒:避免走入”观察=看”的误区。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加入”猜想-验证”环节能让观察效率提升40%。比如在种植区先让孩子预测”浇多少水豆苗长得快”,再通过日观察验证。
最近我们正在尝试把AR技术融入观察活动,通过虚拟叠加现实的方式,让孩子看到植物根系的生长过程,效果非常惊艳。您对这类科技融合的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