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节气玩出教育新花样!幼师必备的「节气课程」创意指南 ✨
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2年的实践者,我特别理解老师们想通过节气课程实现”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初心。今天结合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的”生活化课程”理论,分享几个让节气课既有趣又有料的实践妙招!
🌟 Part 1:为什么节气课程是能力培养的黄金载体?
→ 北京十一学校幼教部王素主任指出:”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自然时钟’,蕴含着STEM教育所需的全部元素”
→ 案例:在”芒种”课程中,孩子们通过种植实验(科学)、测量植株生长(数学)、制作稻草人(艺术),完整经历”观察-探索-创造”的学习闭环
🎯 Part 2:分龄教学策略(附具体案例)
【3-4岁】感官体验为主
→ 惊蛰日带小班幼儿用身体模仿冬眠动物苏醒
→ 秋分时举办”闭眼摸秋果”游戏(发展触觉辨识)
【4-5岁】探究引导阶段
→ 清明节气开展”彩虹雨实验”(食用色素+剃须泡沫)
→ 夏至日测量影子长度变化(连续3天记录)
【5-6岁】综合项目学习
→ 大雪节气启动”冬日生存挑战”:
• 小组合作搭建保暖小屋(工程思维)
• 设计冬季营养食谱(健康认知)
• 创编节气故事绘本(语言表达)
🛠️ Part 3:4大跨领域活动工具箱
- 【科学盒子】冬至光影仪、谷雨水位观察器
- 【艺术工坊】春分蛋壳彩绘、霜降树叶拓印
- 【戏剧天地】自编《二十四节气》皮影戏
- 【食育工场】寒露桂花糕、小满蚕豆宴
💡 特别提示(来自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园长封莉蓉):
“切忌把节气过成单纯的民俗展示,要抓住’自然观察-文化感知-生活应用’的三层递进关系”
📆 创新案例: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节气盲盒”
每月随机抽取一个节气任务卡,可能是:
• 白露:收集三种不同的晨露(观察力)
• 处暑:设计降温妙招海报(创造力)
• 冬至:用积木搭建”最稳固饺子馆”(空间思维)
记住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记住24个节气名称,而是培养:
✅ 对自然的敏感力
✅ 对文化的理解力
✅ 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建议老师们建立”节气资源银行”:
- 手机随拍自然变化图库
- 家长提供的节气民俗故事
- 幼儿作品数字化档案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所说:”最好的课程应该是让孩子用整个身体来学习的”。这个秋天,不妨从”立秋”开始,带孩子开启一场跨越四季的成长探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