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总是想知道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对吧?(笑)
在幼儿园蹲班观察时,我特别喜欢用新西兰幼教专家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这套方法。它就像给孩子写成长日记一样有趣!
先分享个实操案例:
上周在建构区,4岁的朵朵一直在重复搭积木-推倒的过程。普通观察记录可能就写”幼儿搭建积木3次”,但用学习故事法,我会这样记录:
“朵朵今天尝试用圆柱体做支撑点,当第五块积木放上去时,她突然睁大眼睛喊道:’像跷跷板!’随即大笑着推倒全部积木…”
看见了吗?我们要像写故事一样记录孩子的神态、语言、互动等细节!(配合手势强调)
具体怎么操作?记住这三个魔法步骤:
- 【注意观察】随身带便利贴随时记录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说过:”要用摄像机式的观察法”。建议: - 每天选3个”聚焦时刻”(建议上午自由活动、午睡起床、离园前)
- 重点记录:孩子自语时的”神奇句子”、遇到困难时的表情变化、重复性动作
- 【识别分析】用”3D透视法”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过:”要把幼儿行为当密码破译”
✔️ Doing(行为表象):孩子在做什么动作
✔️ Demonstrating(能力展现):展示了哪方面发展
✔️ Developing(发展可能):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 - 【回应支持】设计”成长支架”
参考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的做法,可以: - 把故事配上照片做成”我的魔法书”
- 用角色扮演重现情景(”我们来演演朵朵的跷跷板?”)
- 创设延伸活动(提供不同材质平衡玩具)
特别提醒!新世纪幼儿园李季湄教授强调:”记录时要避免成人视角的评判”。比如:
× “专注力不够”
√ “选择了3种不同材料进行探索”
最后送大家个实用工具包:
🔍 《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包含语言/动作/社交等编码系统)
🎨 “心情颜色贴”让孩子自主粘贴当日情绪
📱 推荐”Storypark”APP实现家园共享
记住我们上海幼教特级教师徐则民说的话:”每个孩子都是待解读的精彩绘本,而我们要做会欣赏的读者!”
大家还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观察技巧吗?可以举个具体案例我们一起分析~(眨眼)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