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艺术的跨界对话: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N种创意玩法》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认同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出的”艺术通感教育”理念。今天就从三个维度分享如何打造让孩子”五感全开”的融合活动:
🌟 感知联动模式(适合3-4岁)
- 名画交响乐:播放德彪西《月光》时展示莫奈《睡莲》,引导孩子用身体模仿笔触律动
- 色彩音阶墙:将康定斯基的色彩理论可视化,不同色块对应不同乐器声(如红色-鼓声)
案例: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听见颜色”项目,孩子能用铝板琴即兴演奏马蒂斯剪纸作品
🎨 创作表达模式(适合4-5岁)
- 音乐涂鸦毯:在地面铺超长画布,随《四季》旋律变化切换水彩/粉笔/黏土等材质
- 立体音景盒:用纸盒制作微型艺术装置,把《动物狂欢节》的听觉形象转为立体构成
Tip:参考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超扁平”理论,鼓励跨维度创作
🎭 戏剧整合模式(适合5-6岁)
- 名画cosplay:用纱巾、纸板等低结构材料装扮成《星空》/《呐喊》,配合音乐即兴表演
- 流动美术馆:将教室改造为互动展区,每个艺术角设置对应的声音触发器(如触碰蒙德里安格子画会发出钢琴和弦)
专家建议:中央美院郑勤砚教授强调”艺术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
📊 评估工具推荐:
- 使用”多元智能观察量表”记录孩子艺术表现
- 制作”音乐色彩心情日记”可视化成长档案
最近在指导深圳某省级示范园做主题探究时,我们发现当孩子用宜家卷纸筒搭建”管风琴”时,不仅理解了建筑与音乐的关联,还自发研究了声波振动原理——这就是STEAM教育的精髓!
各位老师在尝试时要注意:
- 避免过度干预创作过程(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警示的”假游戏”问题)
- 材料准备遵循”低结构-高开放”原则
- 每次活动聚焦1-2个核心经验点
正在筹备相关课例的老师们,你们遇到过哪些实施难题?欢迎分享具体场景,我们可以一起脑暴解决方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