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作为深耕幼教20年的”国学游戏化教学”实践者(这是我的园长给我起的绰号~),我特别想和你分享如何让国学”活”起来,成为孩子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 首先必须打破一个误区:国学教育 ≠ 死记硬背!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将国学元素融入游戏活动,幼儿的专注力、语言表达能力能提升43%!
🎯 分享几个我们园正在实践的”1+1>2″融合方案:
1️⃣ 【古诗身体律动】——发展肢体智能
把《悯农》变成身体节奏游戏:
“锄禾日当午”(弯腰锄地动作)
“汗滴禾下土”(擦汗+手指向下点)
配上非洲鼓节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朝阳区教研员王老师观摩后说:”这才是真正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2️⃣ 【百家姓建构游戏】——培养社交能力
我们设计了一套特别积木:
- 木质姓氏模块(可自由组合)
- 家庭关系磁贴(爸爸、妈妈等)
孩子们在搭建”姓氏城堡”过程中,自然理解家族关系。上周小班孩子竟然自发演绎出”孔融让梨”的情景!
3️⃣ 【节气观察日志】——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节气我们都带孩子们做”自然侦探”:
🍂 秋分时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渐变
❄️ 大雪节气记录温度计变化
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李静园长的研究证明,这样的活动能让幼儿观察记录能力提升2.7倍!
💡 关键实施策略:
① “三化原则”:游戏化+生活化+适龄化(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出的”文化浸润三阶梯”理论)
② 环境创设要”会说话”:我们在走廊设置”成语路径”,跳房子格子里写着”画龙点睛”等成语
③ 家园共育小妙招:发放”亲子任务卡”,比如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找超市里的”对称美”(渗透中庸思想)
最近我们大班用《弟子规》编排的情景剧火出圈了——孩子们自己设计台词、分配角色,连平时内向的乐乐都主动要求扮演”守信的小明”。这恰恰印证了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的观点:”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要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
记住:好的国学教育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你班上有没有特别受欢迎的传统游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实践智慧~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