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俗文化遇见幼儿园课堂: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您好!作为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研究者,看到您提出这个极具时代价值的问题,我感到特别兴奋。近年来,在”文化自信”和”非遗进校园”政策背景下,如何活化民俗文化资源确实成为幼教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充满魅力的教育实践。
一、政策导向:民俗文化教育的”东风”
- 国家层面: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指出要”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开展活动” - 实践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在山东某幼儿园开展的”二十四节气”课程研究显示,民俗主题活动使幼儿文化认同感提升42%
南京鼓楼幼儿园的”非遗小传人”项目,将皮影、剪纸与五大领域有机结合,成为全国典范
二、资源开发的”四维宝藏图”
- 节庆资源:
春节(剪纸、年画)
端午(香囊制作、龙舟游戏)
中秋(月饼DIY、月光童谣) - 游戏资源:
跳房子、抓石子、翻花绳等传统游戏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专委会王振宇教授指出:”民间游戏蕴含的社交规则和身体协调训练是现代玩具难以替代的” - 艺术资源:
地方戏曲片段(如黄梅戏《打猪草》选段)
民间工艺(泥塑、面人等)
童谣谚语(可结合rap形式创新) - 饮食资源:
节气食俗(清明青团、冬至饺子)
地方特色小吃制作活动
三、教学实施的”五步活化法”
- 筛选转化:
案例:成都某园将”川剧变脸”简化为纸质面具DIY,幼儿用拉绳控制”变脸” - 情境创设:
建议:打造”民俗文化角”,轮流展示不同主题(如一月一非遗) - 跨领域整合:
示例:跳皮筋时可融入数概念(计数跳)、语言(编跳绳儿歌) - 家园共育:
妙招:开展”爷爷奶奶课堂”,邀请家长示范传统玩具制作 - 现代融合:
创新做法:用AR技术让幼儿”亲身参与”舞龙灯活动
四、避免陷入的”三个误区”
- 形式化误区:
警惕单纯的表演展示,要注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 刻板化误区:
避免说教式传承,如广州某园将广彩技艺简化为手指点画获得成功 - 碎片化误区:
建议采用项目式学习,如持续一个月的”探秘端午节”主题课程
五、给您的小锦囊
- 资源收集:
建立”民俗资源包”,按物态/非物态分类整理 - 活动设计:
参考《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30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评价要点: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文化敏感度”和”创造性表达”
最后分享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的观点:”民俗文化不是放在神龛里的供品,而应该成为儿童手中的橡皮泥——可触摸、可重塑、可创新。”期待您能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平衡点!
如需具体某个民俗主题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进一步交流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