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进程中幼儿数学游戏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策略
作为一名深入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专家,我理解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游戏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基于多年实践和研究总结的专业建议:
一、核心理念: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幼儿数学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 具体形象性:需要实物操作支持
- 生活情境性: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 个体差异性:发展速度差异显著
- 游戏主导性:游戏是主要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的数学游戏设计必须基于这些特点,而非小学化的抽象训练。
二、设计原则(ABC原则)
A(Authentic)-真实性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幼儿数学教育应该植根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设计”小超市”游戏,让幼儿在买卖过程中自然运用数数、分类、比较等数学概念。
B(Play-based)-游戏本位原则: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游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最佳载体”。游戏设计要符合幼儿兴趣,如将形状认知融入”寻宝探险”游戏中。
C(Constructivist)-建构主义原则: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Constance Kamii教授研究发现:”幼儿是在主动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的”。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发现数学关系。
三、具体实施策略
1. 生活化数学游戏设计
案例1:午餐小助手
- 活动设计:让幼儿分发餐具、水果
- 数学元素:一一对应、数量比较、公平分配
- 教师指导语:”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几块苹果才公平呢?”
案例2:自然测量师
- 活动设计:用脚步测量教室长度,用手掌测量桌子宽度
- 数学元素:非标准测量单位、比较长短
2. 主题整合式游戏设计
著名幼教专家丽莲·凯茨(Lilian Katz)提出的”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整合数学学习:
项目案例:我们的幼儿园
- 建构区:用积木搭建幼儿园,涉及空间关系、对称等概念
- 角色区:”幼儿园的一天”游戏,融入时间序列概念
- 美工区:设计幼儿园平面图,认识基本图形
3. 多感官体验式游戏
触觉游戏:”神秘袋”中摸出指定数量的物品
听觉游戏:根据拍手次数跳相应格子
动觉游戏:”人体数字”用身体造型表现数字
视觉游戏:户外寻找环境中的形状
4. 差异化游戏设计
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游戏应有层次性:
- 基础层:简单的匹配、排序游戏(如颜色形状配对)
- 发展层:需要一定推理的游戏(如模式接龙)
- 挑战层:问题解决类游戏(如简单的迷宫设计)
四、教师角色转变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提出的”三导”模式特别适用:
- 环境诱导:创设富含数学元素的环境
- 问题引导: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发思考
- 适时指导: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架式帮助
五、评价方式革新
主张过程性评价,可参考以下工具:
- 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数学行为表现
- 作品取样:收集幼儿在数学游戏中的创作成果
- 游戏故事:通过幼儿的游戏叙述了解其数学思维
实践建议
- 每周设计2-3个核心数学游戏体验活动
- 建立”数学游戏资源库”,收集各类适宜的游戏材料
- 定期进行”游戏后反思”,与同事分享改进经验
- 邀请家长参与家庭数学游戏设计,形成教育合力
记住美国幼儿数学教育专家道格拉斯·克莱门茨(Douglas Clements)的提醒:”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不是加速,而是提供丰富、有意义的体验。”
通过这样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我们不仅实现了”去小学化”的目标,更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和真正的理解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