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实践式学习设计指南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观察到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依然严重。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曾尖锐指出:”当我们将识字、算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时,实际上是在剥夺幼儿通过直接体验建构经验的权利。”今天,我将结合国内外先进理念,分享如何设计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实践式学习。
一、解构”去小学化”的核心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应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美国HighScope课程创始人戴维·韦卡特(David Weikart)通过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证明,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幼儿在社交能力、问题解决等方面表现更优异。
二、实践式学习的设计原则
- 具身认知原则(Embodied Cognition)
杭州市蓓蕾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点:让幼儿用身体丈量教室长度,而非使用标准测量工具。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言:”幼儿是用整个身体在思考。” - 多感官参与原则
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儿园的”香香厨房”项目中,孩子通过闻、尝、摸、看来认识食材,远比看图识字生动有效。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Loris Malaguzzi)提出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正是强调多元表达。 - 社会建构原则
借鉴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小小社区”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自然习得社会规则和数学概念。
三、具体实施策略
- 主题项目式学习
一线名师应彩云老师的”豆豆成长记”是经典案例:从选种、播种到收获,幼儿全程参与并记录,涵盖科学、语言、数学等多领域学习。 - 学习中心设计
参考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兹(Lilian Katz)的建议,设立: - 建构区(积木、纸箱等)
- 角色扮演区(超市、医院等情境)
- 自然探究区(放大镜、标本等)
- 艺术表达区(多元材料创作)
- 一日生活教育化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将常规活动转化为学习机会: - 自主点心时间→数学(分类、计数)
- 整理玩具→空间感知
- 户外活动→物理现象探索
四、教师角色转变要点
- 从讲授者到敏锐观察者
浙江特级教师俞春晓强调:”好老师要会’闭上嘴、睁大眼、竖起耳’,在幼儿自由探索中发现教育契机。” - 提问技巧升级
避免封闭式问题,多使用:
“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会发生什么?”
“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 记录与反思
采用”学习故事”方法(源自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用文字、照片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五、经典案例分享
案例1:沙水区的科学探究
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教师观察到幼儿对沙水流动感兴趣,适时提供管道、漏斗等材料,引发出关于重力、流速的深入探究。
案例2:户外艺术创作
借鉴英国”森林学校”理念,成都金苹果幼儿园让幼儿用自然物创作,既培养美感又增进对自然的理解。
结语
记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话:”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真正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时,那些看似”无序”的实践活动恰恰蕴含着最深刻的学习。建议教师每月选择1-2个实践主题深入展开,逐步建立起园本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期待听到您在实施过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