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很高兴和各位老师探讨这个极具实践价值的话题。学习故事评价法(Learning Stories)是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Margaret Carr教授提出的革命性评估方式,如今已成为全球幼教界的”黄金标准”。下面我将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5个落地实操策略:
🌟 一、用”魔法镜头”捕捉学习瞬间(3步记录法)
- 观察:像纪录片导演那样蹲下来(建议配备便携式记录本)
- 典型案例:上海宋庆龄幼儿园记录到中班幼儿搭建积木时自发运用了物理平衡原理
- 识别: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5大领域
- 小技巧:用不同颜色便利贴标注不同发展维度(如红色=健康、蓝色=语言)
- 回应:哈佛大学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每个回应都应个性化
🎨 二、创建”成长万花筒”档案袋(数字化升级版)
• 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做法:每个幼儿专属二维码+云存储
• 包含:照片/视频+幼儿作品+教师叙事+家长反馈
• 特别推荐:搭配”生长树”可视化图表(参考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设计模板)
💬 三、开展”三重对话”反思机制
- 师幼对话:使用”魔法问题”(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 教师对话:北京北海幼儿园的”周四故事会”教研制度
- 家园对话:开发”故事漂流瓶”小程序(广州东方红幼儿园案例)
🔍 四、把握4个黄金观察时段(根据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研究优化)
- 自主游戏时段(重点关注社会性发展)
- 项目探究时段(深度学习发生期)
- 过渡生活环节(如晨间入园的情绪适应)
- 突发事件时刻(教育契机捕捉)
📊 五、构建”三维评价坐标系”
• 横向轴:个体发展轨迹对比(参考新西兰Te Whariki课程框架)
• 纵向轴:群体发展常模参照
• 空间轴:家庭-幼儿园-社区多维互动
💡 特别提醒(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最新研究):
避免陷入”故事堆砌症”,要把握”观察-分析-支持”的闭环逻辑。建议使用”3:2:1″比例:3个学习故事→提炼2个发展要点→设计1个延伸活动。
成都第十六幼儿园的优秀案例显示,持续使用该方法的班级,幼儿的深度学习时长平均提升40%,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得分提高27%。建议老师们可以从”每周一个聚焦故事”开始实践,逐步建立系统化的评估体系。
期待听到各位老师在实践中的创新做法!您班级最近有什么特别值得记录的学习故事吗?欢迎分享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