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节气
0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
清明节是我们对祖先表达怀念与感谢的节日,是我国传统孝道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感恩节”。清明节即将来临,如何抓住这一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给孩子不一样的节日体验呢?家长不妨陪孩子做这几件事!
聊一聊,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出游。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利用祭祀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感受生老病死
清明,在祭奠或缅怀逝去的亲人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家长们该如何回答呢?是对着孩子呸呸呸,以晦气为由敷衍了事;还是编造了一个美好的托辞,不忍告诉真相。其实,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会感知到死亡的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小美人鱼为拯救王子化为泡沫……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更直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面对孩子们对死亡的种种困惑,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家长们要秉持开放、及时、接纳、诚实、明确的原则与孩子谈论死亡。
开放——以开放的态度让孩子接触死亡,带着他一起哀悼;
及时——当死亡发生时,尽快告知孩子,不要否认死亡的存在,更把它视作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
接纳——允许孩子表达悲伤,通过一些行为完成与逝者的关系;
诚实——这一点极为重要,一次谎言可能需要上百次谎言来弥补;
明确——尽量使用死亡、死了这类明确的字眼,诸如“睡着了”会让孩子和真实生活经验做不恰当的联想。
踏青,亲近大自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前后,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野外也是绿意盎然、山花浪漫的美丽景象。家长可带孩子去户外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
春游踏青活动,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家长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孩子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他们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
这里还要多说几句,春天公园到处可见花花草草,孩子们往往很有兴趣。家长一定要注意很多花草都含有有害物质,不能让孩子过多触摸,比如黄色杜鹃花(映山红)、含羞草、马蒂莲等等,更不能用嘴巴吮吸摸过花草的手指了,尤其是对于对花粉过敏的孩子,家长们就要更加注意选择地点了。
和孩子一起做清明团子
“做清明团子”是不少地区在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食俗。如果您有时间不妨带着孩子去体验这项传统的食俗文化吧!
第一步:爸爸妈妈可以带宝贝一起来到郊区采集艾草。当面对一大片的野生植物时,家长向孩子们介绍艾草的特性与用途,采摘的同时,也渗透了无处不在的自然教育哦。
第二步:将采摘的艾草捣烂后挤压碾碎,接着与纯糯米粉拌匀,直至面团染上艾草汁。家长可将大面团匀成一个个小团分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揉面、包馅儿。
第三步:在搓好的面团上刷上一层油,蒸锅内放入水,架上蒸屉,铺上一层笼布,上面再铺上煎成小片的玉米叶子,最后放上刷好油的糯米面团,大火蒸10分钟左右关火。为防止团子皮遇冷变硬,趁热再刷上一层油即可。
漫长的等待过后,团子即可出锅啦!蒸好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从认识艾草、制作清明团子到品尝,孩子们全程参与,可以真实体验清明节的食俗文化。
教育无处不在。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祭奠先辈、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清明节所蕴藏的内涵,过一个有收获的假期。
让孩子自然生长·让童年蓬勃向上
编辑|叶乐
审核|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