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上朝回来发现马棚失火,不问马,而问伤人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危急关头做到了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王阳明语)。是的,从教育目的看,其根本宗旨与终极关怀指向的是人的发展,是人心灵的成长与生命样态的丰润,即教育是“为人”的,人的和谐发展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实则反映的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天性,即关注儿童生命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精神。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改之大旗仍然高举的今天,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关注孩子们精神成长的今天,教育改革需要有“学达性天(回到人的天性之良知、良能中)”的境界,孩子的成长呼唤游戏精神,教育改革的步伐呼唤游戏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一、何谓游戏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游戏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指向,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伴随着师生的生命一起愉快成长,是一种自由自主、自觉自愿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一种愉快体验、自主创造的精神,是一种平行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情感对话、心灵共舞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的精神。学生处在游戏状态下的学习,其学习效果是惊人的。在游戏中,其听、视、嗅、味、触觉等都在调整动作中享受愉悦,这种愉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将实现教育的自由性、创新性、互动性等。

从教育实践看,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特定民族的教育传统,依托一定的现实教育条件乃至判断指向未来的教育价值。教育本质是具有一定历史传承意义的教育实践本质,也是现实教育实践的本质以及未来教育实践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游戏精神一直是弦歌不绝,老子主张重天性,顺自然,弃绝一切功利、私欲,庄子崇尚“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逍遥游,孔子以“兴于《诗》,成于礼,形于乐”(《论语·泰伯》为自如境界,《中庸》则倡导“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是一种“修道”的过程,是天命与人性圆融互摄的过程,自然赋予了教育以游乐的质数。王阳明持“诱之以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的教育理念。《孟子》所表现的是“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之情结。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具有游戏精神的教育让人复“根”归“本”,这个“根”与“本”就是人之“性”,而人之“性”本来自于天,所谓“天命之谓性”者也。若人因“学”而至于“尽”“性”,即是“圣人”、“大人”,其境界必神化而无限。

现代教育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目标,人的和谐发展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无论是孔子“形于乐”的看法,还是老子“无为之为”的淡定,都蕴涵着对“和谐”的理想追求。那么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路径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在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共识中,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以为,还要借助于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指向的游戏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二、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实践无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科学理性”等“人为”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式的选择乃至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奉“理性教育”为圭臬,促使教育朝“逻各斯中心”发展,教育成为“伪人文”的存在,其和谐的本质从过程到方法等全面失落。

首先,从教育目的的“唯理性”看“游戏精神”的失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现代人才的标准有过这样的论述:“当前教育形势任务,世界教育目标的变化:在资本驱动的全球化社会,人才的培养规格,已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然而,我国在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受“知识就是力量”、“人为自然立法”等观念的影响,教育目的被窄化为“培养合格劳动力”,教育直接为国家政治经济服务,并习惯于受纯理性精神的主导,把“物种的尺度”看作是动物的尺度,把“内在的尺度”等同于人的理性或主体性。因此,导致了教育本质的理性化、受教育者精神生命的“物质对象化”、“精神发展的“单一化”,教育本质成为纯粹理性的存在。教学评价的功能局限于“知识”和“分数”间,导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失衡。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其次,从教育过程的“程序性”看“游戏精神”的失落。

50年代初,由于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过程和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等理论的影响,我国将教育过程视为“特殊认识过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把世界当成一种实在的、有结构的存在。这样,就形成了单向传输知识的、固定的、刻板的程式。教师长期刻板地进行着“封闭——模仿”与“结果——验证”的程式化授课,教学过程中,以至出现教学为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书面,为了教学的顺利与精彩,教师常常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而漠视“学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激情投入,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其三,从教学方式的“规范性”看“游戏精神”的失落。

课程综合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强音。由于受教育目的的“唯理性”,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等因素影响,教育教学方式出现“千百个教师一个腔”的局面,教师不注重用“乐学”的言说方式去造就一个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不能或者不善于用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们慢慢地、真正地在客观事物中保持一种自然的、朴素好奇心,而是采取消解个性的、统一规格的、公共话语的言说方式去塑造学生“社会人”的形象,将个体抽空为“无我性”的“他在”,结果导致出现课程综合化成了“挂羊头卖狗肉”,小组合作以大量的“伪合作”充斥课堂的现状。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三、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回归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回归,首要法则就是将教育的旨归指向学生自身,指向学生心灵的成长。人心灵的成长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相统一的活动,而精神生命又是人恪守规律、秩序的理性与直觉、冲动、本能的对立统一,即让人走向“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是完整的人。这一特性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既具有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智慧审视世界的能力,又具有凭借情感、意志、想象等诗性智慧赋予生命积极意义的能力。教育只要尊重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就可以促使学生凭借这种本性,发现目力以内世界更隐蔽的精彩和目力以外世界更广阔的天地,进一步升华其精神境界,优化其人文品质,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辽阔、清醒、充实。这是教育回归游戏精神本质的逻辑前提。在这种逻辑前提下,许多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教育人正用不同的方式付诸行动,如特级教师程红兵认为: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还原生活的本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比分数更重要。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程老师提出“红树林课程”,这种课程,让孩子们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观察中学研究。实现学科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在重构与重建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领略到了游戏精神的价值,实现自身完整生命的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传统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回归,还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体探究的意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意味着这种学习不是“人云亦云”的复制,也不是“按图索骥”式的跟从,而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沟通中寻找和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师生积极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佳径,组成学习共同体,理智、情感、智慧地参与到超越简单知识授受的、深层次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景的创造性建构之中。

反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通过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进行学习与创造,着重于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用儿童的眼光来认识问题,用儿童的行为发现世界。

星巴克有一篇这样的广告,他说:“我不是坐在星巴克里,我就是去星巴克的路上。”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我想一所学校,我的儿童、我的学生们、我的老师们,我不是坐在清华附小的校园里,可能我就是走在去清华附小的路上。也许这是一种憧憬,也许这是一种努力”。教育就是一种引领,引领孩子们行走在布满鲜花的路上,让他们领略一路风景;教育还是一个过程,重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让过程变成一种美好,一种自然,而不是超负荷的压力,或者厌倦。窦老师在引领孩子们去清华附小的路上,创造了“1+X”课程,“1”代表基础目标,X代表个性目标,代表学生的个性特征,这种乐学式、融合式、学科内整合式,让孩子们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为孩子们奠定了人生的底色,孩子们在实践中,在兴趣盎然中,在主动探究中乐此不疲;孩子们主动地快乐地和书本对话,和无字书对话,一次次体验完成,就这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整体构建,精细推进,实现学校课堂样态,课程生成的生命性、体验性,多元性。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文章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察学看课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