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标强根基
课堂转型拓新路
春意融融,生机盎然,2025年4月9日上午8时,拱墅区小学体育学科16学时培训第二次活动暨小学B组2-5年教龄教师赛课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体育馆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紧扣“践行课标纲要 推进课堂转型”主题,由区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全程指导,特邀上城区体育教研员方勤老师及90学时培训班60余名教师跨区观摩,小学B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讨。通过“大单元设计展示+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三阶联动,为参训体育教师搭建了共研新课标、共探新课堂的立体化平台。
活动伊始,参赛的三校体育团队以新课标为蓝本,呈现结构化大单元教学的创新设计,为课堂实践注入理论支撑。
长阳小学团队
围绕“足球综合技能应用”主题,构建18课时单元框架。以“运球稳定性—变向敏捷性—实战连贯性”为进阶主线,融入“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通过“游戏闯关”“战术棋盘”等情境串联单元内容,展现结构化教学的逻辑性。
育才登云小学团队
以“软式棒垒球攻防素养”为核心,设计“技能习得—战术模拟—赛事组织”三阶路径。结合抛物线原理引入,优化动作科学性,将“角色扮演”“数据记录”等跨学科元素融入评价体系,凸显“五育融合”特色。
文津小学团队
聚焦“助跑跳跃安全实践”,打造“动作分解—组合创新—情境应用”单元链。通过“安全自护微课”“障碍分级挑战”等设计,将生命教育渗透技能学习,实现“健康行为”素养的具象化培养。
体育教研活动
三位年轻教师立足新课标理念,以游戏化、结构化、情境化为突破口,呈现三节特色鲜明的转型课堂。
第一节课长阳小学郏鑫禹老师与三年级学生带来了《足球多种形式运球的运用方法3:直线运球+脚内侧变向》精彩一课。郏老师以“抓尾巴”游戏开启课堂,学生在追逐中激活身体,自然过渡至运球主题。技术融合:设计“直线运球+脚内外侧变向”组合任务,通过“过小门”情境靶向训练控球精度。利用标志桶搭建多角度球门,引导学生根据指令变换运球路线,在动态挑战中提升空间感知与应变能力。以赛促学:开展“运球突围赛”,融合变向突破、团队协作等元素,小组实时评价,践行“学-练-赛-评”闭环设计。
来自育才登云小学的刘婷老师和四年级学生呈现了《软式棒垒球防守动作方法1:下手抛接球》一课。软式棒垒球作为新兴体育项目,学生们很是新奇。刘老师通过破冰互动“碰一碰找朋友”热身游戏打破隔阂,学生在音乐中随机组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2-3人固定位抛接过渡至移动中接球,设置“拦截成功率”“传球精准度”双维评价指标。借助慢动作回放技术分解动作细节,带学生看清抛球轨迹,实现“技术+科学”双素养提升。实战升华:模拟“防守反击战”,学生根据来球方向快速调整站位,在真实对抗中内化“观察-预判-反应”防守思维链。
第三节课文津小学刘学强老师执教三年级《助跑跳跃的练习方法2:助跑单跳双落过障碍(三年级)》一课。刘老师以“丛林探险”为背景,将小栏架为“岩石”“沟壑”,学生在沉浸式挑战中掌握助跑节奏与落地缓冲技巧。创新“安全督导员”角色,由学生轮值检查器材稳定性、指导同伴落地姿势,将安全自护意识融入运动全过程。 分层挑战:设置高、中、低三档障碍,配套“勇气勋章”激励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能力自主选择目标,彰显“差异发展”理念。
活动最后,区体育教研员赵一峰老师对方老师团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向上城区观摩团老师们介绍了拱墅区优质课推评活动的操作模式。拱墅采用“团队赛课”模式,通过对参赛教师的“单元设计、单元展示、课堂展示、课例展示”综合评定,由片区推选至区级进行最后赛课。赵老师提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团队可以走得更远。旨在通过这样的团队赛课模式,鼓励更多教研组新老搭配,抱团合作,提升各校教研组整体实力,助力拱墅教研更上一层楼。希望两区多多交流,开阔老师们眼界,相互学习。上城区体育教研员方勤老师也发出了邀请,欢迎拱墅团队到上城,共享互鉴,提升体育教学的创新活力。
本次活动既是青年教师教学风采的展台,更是片区推进课堂转型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一次跨区交流,互相学习的有益尝试。通过大单元的系统规划、课堂的创新实践、专家的高位引领,教师们深刻体悟到新课标“以生为本”“素养为核”的内涵。未来,小学B片组将持续推进主题教研与课例研修并进的教研模式,让课标理念真正扎根课堂,为培育“懂运动、会合作、勇担当”的运河少年贡献体育力量。
撰稿:吴评评
摄影:马会娟
审核:赵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