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设计教育活动并撰写教案是一项常态化任务。可以说,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长,与撰写教案的时长几乎等长。我们长期扎根教学实践一线,设计过的教育活动及撰写的教案数量众多,难以精确计量。
然而,在教案设计环节,关于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和撰写,大多凭借模糊的经验与感觉完成,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把握。实际上,我们所设计和撰写的教案,在目标设定方面,经常被评判者指出存在各种问题。
那么,在教育活动方案中,教育活动目标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科学设计和规范撰写教育活动目标?是否存在基本的设计与撰写规范?
一、幼儿教育
活动目标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定义
幼儿教育活动目标,是教师期望通过一次或多次教育活动达成的结果。它不仅是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核心依据,更是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从本质上来说,这一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活动成果的预期,为整个教学过程指明方向。
(二)基本要求
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有着严格且具体的基本要求:
1.明确具体:
目标必须具体、具备可操作性,坚决避免笼统和抽象的表述。只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精准把握教学方向,将目标有效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设计绘画活动目标时,“用蜡笔绘制一幅包含三种颜色的花朵图” 就比 “进行绘画创作” 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科学合理:
目标要充分贴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和实际需要。过高的目标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打击学习积极性;过低的目标则无法激发幼儿的潜力,难以实现教育价值。以大班幼儿的数学活动为例,引导他们理解 10 以内加减法较为合适,若设定复杂的乘除法运算目标,就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
3.全面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目标应全面涵盖认知、情感、能力、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在 “小小科学家” 主题活动中,认知目标可设定为了解常见实验现象;情感目标是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能力目标为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行为习惯目标则是养成认真记录实验结果的习惯 。
4.可检测性:
目标需要清晰、准确且具备可检测性,方便教师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进步进行评价。比如 “能在 5 分钟内正确拼出 10 块拼图” 这样的目标,就便于教师直观判断幼儿是否达成目标。
需包含行为条件(如“通过小组合作”)和评价标准(如“正确排列5个图形”)
5.统一性:
目标表述要始终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行为主体是幼儿,避免将教师的工作内容与幼儿发展目标混淆。例如,“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手工制作” 是正确表述,而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手工制作” 则偏离了目标设定的核心。
(三)目标分类
幼儿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可分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着重关注幼儿具体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常用于明确技能培养类活动;
?生成性目标: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更注重教育的动态过程;
?表现性目标:突出幼儿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表现,鼓励幼儿展现独特的想法和成果 。
这三类目标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结构体系,从宏观的教育理念逐步细化到微观的教学实践,全方位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教育活动目标的五大核心原则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幼儿的需求、兴趣和背景存在差异,教师设计目标时需充分考量这些因素。例如,若发现班级幼儿对动物兴趣浓厚,可设计以动物为主题的活动,将目标设定为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满足其探索欲望。
(二)整合性与系统性原则
目标应涵盖多个维度,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 “超市购物” 活动中:
?认知维度可设定为认识货币和商品标价;
?情感维度是培养合理消费意识;
?技能维度则锻炼计算能力和沟通能力,助力幼儿综合发展多种能力。
(三)发展性与个性化原则
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成长。同样是绘画活动:
?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幼儿
可设定 “用多种绘画技巧创作一幅主题画” 的目标;
?基础较弱的幼儿,
目标可定为 “用简单图形组合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四)真实性与挑战性原则
教师应将目标设计贴近真实情境,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幼儿园设置 “小小餐厅” 角色扮演区,让幼儿在模拟点餐、服务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五)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情况多变,教师需根据实际灵活调整目标。如在手工活动中,若幼儿对某种材料兴趣浓厚,可临时增加探索材料特性的目标,满足幼儿即时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活动目标撰写的四大关键步骤
(一)需求分析:确定目标起点
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首要步骤是进行需求分析,这是确定目标起点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全面评估幼儿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
例如,若中班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基本数数技能,那么在此基础上,便可设计 “用实物进行 10 以内加减运算” 的目标,确保目标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相契合。
(二)分解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技能
教育活动目标通常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分解,以实现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
?认知目标:聚焦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常用 “描述”“比较” 等动词。例如,在大班语言活动中,可设定 “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推测角色动机” 的认知目标,帮助幼儿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情感目标:着重关注幼儿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常用 “感受”“尊重” 等动词。如在社会活动中,设定 “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愿意主动帮助同伴” 的情感目标,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态度。
?技能目标:强调幼儿动作协调与操作能力的发展,常用 “剪裁”“搭建” 等动词。例如,在美工活动中,制定 “使用剪刀沿直线剪出长条,误差不超过 0.5 厘米” 的技能目标,明确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应达到的具体水平。
(三)选择行为动词与规范表述
在撰写目标时,需采用规范的表述形式,遵循 “幼儿 + 行为动词 + 内容 + 条件 / 标准” 的句式。例如,“幼儿能在教师指导下(条件),用积木搭建高度超过 30 厘米的塔(行为与标准)” ,这样的表述清晰明确,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和评估。
同时,要避免将目标与活动过程混淆,例如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创造力” 这种表述不够具体,应改为 “能用三种颜色组合表达想象中的场景”,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四)验证与调整
目标撰写完成后,还需使用 SMART 原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对目标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例如,“小班幼儿在 10 分钟内完成 5 块拼图” 这一目标,明确了时间、任务和可衡量标准,符合幼儿实际水平;而 “理解环保意义” 这样的表述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指向和衡量标准,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通过不断验证与调整,确保目标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十大常见误区
在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诸多容易陷入的误区,这些误区会影响目标的有效性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1.目标过于宽泛或抽象:许多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习惯使用模糊表述,例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 ,这类目标缺乏具体指向和可操作路径,导致教师难以围绕目标开展精准教学,也无法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
2.忽视学生需求:部分目标在制定时未充分考量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使得目标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脱节,无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最终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3.行为主体错位:目标表述中以教师行为作为主体,如 “教师引导学生……” ,这种表述颠倒了教学中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削弱了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4.行为动词模糊:使用 “了解”“掌握” 等含义模糊的动词,缺乏清晰的行为标准和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导致目标难以检测和评价,无法准确判断幼儿是否达成目标。
5.目标数量过多或不集中:一些教师设定多个目标,但目标之间缺乏逻辑关联,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全部落实,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6.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将教学活动本身当作目标,例如 “完成某项活动” ,而忽略了幼儿通过活动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偏离了目标设定的核心要义。
7.目标过高或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超出幼儿能力范围,易使幼儿产生挫败感,打击学习信心,甚至对相关学习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8.缺乏全面性:若目标未涵盖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多个维度,只关注某一方面,就无法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需求。
9.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目标设定过于强调活动的开展过程,却忽视了幼儿最终应达到的具体学习成果,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和反馈。
10.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未依据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设计目标,难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长。
因此,幼儿教师在撰写教育活动目标时,务必规避上述误区,以幼儿为中心,确保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合理、可操作、可检测,切实发挥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
设计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需兼顾科学性、系统性与实践性。教师应始终以幼儿发展为核心,通过精准的需求分析、三维目标分解及动态调整机制,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最终实现“目标引导活动,活动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往期回顾
我们的使命:传递优质咨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进步!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