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义诊(254)
孩子与同伴交往时发生冲突,是否需要介入?
家长求助:
家有二孩的,父母经常会说:“你是老大,让着弟弟一点!”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又会指责:“没出息,就不能打回去吗?”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和冲突,父母需要介入呢?怎么做才是智慧的介入?
工作室答疑:
小时候的课本里有句话:“夜里可以听到地里植物拔节的声音。”原以为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殊不知,植物在白天吸收光能并储存能量,到了晚上则会利用白天储藏的能量疯狂生长。也就是说,植物通常夜晚的生长速度会更快。
回农村老家,父母说起他们小区安上了路灯,路灯下有人种了一些蚕豆,长势旺盛。原以为会收获很多蚕豆,竟然发现蚕豆并不结果。为什么路灯下的蚕豆不结果?其实,植物生长与孩子成长存在共性规律——过度干预的环境可能破坏自然发展节奏。
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理解他人的立场,这是他们社交能力发展的核心部分。父母的介入时机是否恰到好处,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的成长。过多干预,如同路灯强加了光照,反而会抑制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人为干扰,如同路灯散发的异常高温,导致孩子缺乏社会性连接而无法完成心智成长。
既然孩子与同伴之间发生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判断:这是正常冲突还是受欺负?孩子的打闹多有游戏成分,他们会猝不及防地推别人一下、偶尔拉一下女生的小辫子,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身体边界感,还不会控制动作的度,甚至一巴掌打在了同伴的脸。父母平时多提醒孩子避免触碰同伴的眼睛、腰部等脆弱部位;只要未造成实际伤害,就没必要把孩子之间的冲突看得过于严重。
理智:不要直接介入去警告对方。“小孩打架不记仇”,孩子刚刚打闹过,眼泪一擦又在一起玩耍了。家长不要一听到孩子被欺负就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作为父母,第一步要做的是迅速稳住自己的情绪,耐心地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宜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评判谁对谁错,甚至一味地指责对方孩子。孩子之间发生争执,这正是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机会岂能一次次错过!
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孩子把问题跟家长讲述,其实不是一种“告状”,而是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父母不要因为孩子间发生矛盾,就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而是让孩子在冲突中获得体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比如,当孩子遇到被同伴取了难听的外号,可以这样说:“你叫我难听的外号,我会不高兴的!有修养的孩子会好好称呼对方的名字,你觉得呢?” 既让孩子清晰、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提出了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化解:不插手不等于就坐视不管。如果孩子和同伴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家长需要出面介入。介入的时候,需要放宽心态,对孩子表达一种信任和提供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问孩子:“你希望爸爸为你做什么?”听取孩子的需求后,家长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等,还可以建议:“我相信你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
儿童冲突处理本质是前额叶皮层的“社交模拟训练场”。家长的最佳角色是“安全员”而非“裁判长”。如同植物夜间拔节需要黑暗环境,孩子的社交智慧生长更需要留白的空间,父母介入三部曲:观察,3分钟冷静期→ 引导,10分钟开放式提问→ 赋能,持续培养人际关系自理能力,目的是培养出既具边界感又有同理心的未来公民。
“家庭教育义诊答疑”往期回顾
【家教义诊】(231)夫妻为孩子教育产生分歧如何缓解?